路面微表处结合交安工程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路面微表处结合交安工程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探讨

计镇东

云南省澄江县公路管理段云南澄江652500

摘要:本文结合现行规范要求,结合工程实例,针对路面微表处技术结合合理增加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作为改善道路安全通行状况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微表处技术;交安设施

1.概述

本文所举工程实例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区,为2009年建成的地方二级公路,路基宽度10m、20m。通车至今,由于交通量逐年增加、路面出现疲劳老化,病害增加,使用功能不断降低。该二级公路多数路段为急弯陡坡路段,内侧山体,外侧深谷,运营区间多次发生车辆驶出路外,坠入深谷事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经现场调查,多处路段存在:①视距不足;②路权不够明确,导致交通冲突点过多;③路测防护措施部分损坏,路面渠化标线长时间损耗,已经不能满足现有车辆行驶导流及减速功能;

针对上述情况,为改善道路通行交通安全状况,增加交安工程的同时对沥青路面实施微表处。

2.主要处治措施

(1)在充分对路况调查检测的基础上,首先对原路面结构强度进行补强处理。在分析病害成因的基础上参照检测数据,选择沥青层挖补、基层翻修、路基换填等方式分别进行处理,使原路面结构强度满足要求后再进行路面修复;

(2)对原路面存在的裂缝、坑槽、龟裂、网裂等病害进行修补、灌缝处理;

(3)进行路面微表处施工,着重提高路面的抗滑、防水、耐磨的功能,同时修复原路面的多种病害;

(4)进行路面重新标线施画;道路施画白色车行道边缘线及连续黄色禁止跨越对向车道分界线。邻崖路段设置傍山险路警告标志。10m~20m路基宽度过渡段对施画过渡段标线、振动减速标线;20m路基宽度段中央分隔带端头前设置警示柱,设置警告、指示和禁令标志。

3.路面微表处施工工艺

根据本项目特点,沥青混凝土微表处施工工艺做以下要求:

路侧波形梁护栏路段沥青表面处治方法:原路面检测→修补原路面病害→封闭交通管制,清扫路面,风干→放样放线→骨料、填料、水、改性乳化沥青、按要求比例拌和→摊铺微表处→修补修边早期养护→开放交通。

路侧钢筋混凝土护栏路段沥青表面处治方法:厚路面检测→修补原路面病害→封闭交通管制,铣刨原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10mm,清扫路面,风干→放样放线→骨料、填料、水、改性乳化沥青、按要求比例拌和→摊铺微表处→修补修边早期养护→开放交通。

上述施工工艺所用材料均为MS-2型微表处,厚度为(10mm)。实施完成后将不会降低钢筋混凝土护栏路段护栏的整体高度,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中的相应规定。

4.路面微表处施工方法

4.1原路面表面平整度、密实度的处治

原路面的整体水、热稳定性是保证施工后路面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因微表处施工后对路面的稳定性改变很小,稀浆封层几乎不具有结构抗应变能力,因此为了保证路面质量,对原路面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面平整度、密实度的处治工作。

4.2原路面结构强度的改善

部分路段原路面整体结构强度不足的,不能直接进行微表处或稀浆封层罩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补强。

4.3原路面车辙、裂缝的处治

原路面15mm以下的车辙直接进行微表处罩面;深度15mm~25mm的车辙首先进行微表处车辙填充,然后再进行微表处罩面,部分路段采用双层微表处;深度25mm~40mm的车辙首先采用多层微表处车辙填充;原路面宽度大于5mm的裂缝进行灌缝处理。原路面局部破损(如坑槽、松散等)进行了彻底挖补。

4.4微表处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因各地地材不同,可根据《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中第4.1.2条执行,在此不再累述,本项目采用MS-2型微表处,公称最大粒径为4.75mm,适用于中等交通量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的罩面。

5.交通标志、标线施工

5.1路段标志布设原则

按照均衡布设,避免信息过载或信息不全的原则。在路线经过的平交路口、学校、村庄、集镇及危险路段增加设置相应的警告、禁令标志;在经过的村镇设置地名标志;设置地点标志,以告知去往的地名;沿线经过车辆危险路段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沿线经过的平交路口设置指路标志;在隧洞内设置弯道线性诱导标志;此外,由于沿线自然环境优美,设置必要的旅游和环境保护标志非常重要,以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和提示行人保护环境。

5.2设置型式及版面设计

根据不同路段的具体情况,本项目交通标志的安装形式有单柱式、多柱式、单悬臂式、双悬臂式四种形式;单柱式标志牌安装高度为下边缘距路面200cm,多柱式标志牌安装高度为下边缘距路面250cm,悬臂式标志板安装高度为下边缘距路面的高度为550cm。双臂式标志标志板安装高度为下边缘距路面的高度为550cm。满足规定的净空高度。

标志板采用铝合金板;滑动槽钢采用铝合金型钢;标志板与滑动槽钢的连接采用铝焊、双面焊;标志板与标志立柱以滑动槽钢与螺栓连接;横梁与标志立柱采用钢管,并与基础通过法兰盘用高强螺栓连接,立柱、加劲法兰盘抱箍均采用45#号钢;标志柱顶端用塑料柱帽封盖。标志版面图文及底板均贴二类反光膜。反光膜技术标准符合交通行业标准《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的有关规定。

全线交通标志采用二级公路的标准,汉字、阿拉伯数字高50cm,公里符号k、m分别高为汉字的1/2、1/3。

5.3交通标线布设原则

路基宽度10m(20m)路面中心线采用单黄色实线或虚线,线宽15cm,其中虚线线长400cm,间隔600cm,车行道边缘线采用白色实线,线宽15cm;

路基宽20m路面车行道分界线采用白色实线或虚线,线宽15cm,其中虚线线长200cm,间隔400cm,车行道边缘线采用白色实线,线宽15cm,在无中央分隔带路段,采用双黄实线划于路段中,线宽15cm,两标线的间隔一般为10cm~30cm用以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

在视距受限制的竖曲线、平曲线路段及有其它危险需要禁止超车路段,均划中心单实线。在紧急停车带标线位置设置相应的标线提醒司机注意。部分急弯路段尚可根据需要结合中间隔离设施了反光突起路标、震动标线等综合设置。

5.4标线材料

标线材料采用耐久、反光性能好的热溶型标线涂料漆,标线漆厚1.5mm,施工时采用带预热器的专门划线机进行施工,符合《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规定要求。

6.总体施工效果检测

本项目经过2个月的紧张施工,竣工后开放交通一年后,各类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安全状况得到了改善,达到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处治的目的。施工完成后开放交通前,对微表处进行了检测。原路面的摩擦系数和宏观构造深度分别为45BPN和0.66mm,微表处后的摩擦系数和宏观构造深度分别为65BPN和1.35mm,路面的抗滑性能得到了改善;渗水系数为0,密水效果良好;路面平整度提高到2.2mm,减小到4.35mm,达到了提高路面表面平整度和抗滑性能的目的。

7.意见及建议

结合本项目的实施,有如下意见和建议:

7.1定期进行预防性养护

道路及时定期的养护是维持和延续道路使用功能的重点,无论路面是否已经出现了某种病害。都应进行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措施。二级公路沥青路面一般在使用2~4年后,由于交通量组成中重载车辆比例逐年上升,经常出现轻微车辙、疲劳裂缝、骨料剥落等路面病害,这些病害如不及时处理,将加速发展和扩大至下层,造成整个沥青面层、甚至基层结构的损害。因此,在出现病害先兆时及时采取灌缝、洒油封面等预防性养护措施进行处理,可有效遏制病害发展,延长路面寿命。

7.2定期对路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

养护部门应加强公路交通量观测和路况调查工作,详细罗列对照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掌握路况变化情况,据此制定周期性养护计划。同时配合交警部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培训和宣传,及时排查整治事故黑点,加强设置交安设施。以逐步形成费效比更高的养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

[2]《公路沥青里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3]《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JTGTF40-02-2005)人民交通出版社.

[4]《道路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人民交通出版社.

[5]《交通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2015)人民交通出版社.

[6]云南省公路局云南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工程《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