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邵佳恒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平庄供电分公司,内蒙古平庄024000)

摘要:在很多的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都是非常广的,而且在应用的时候取得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电气自动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技术支持的,同时电气自动化的研究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作,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与积累。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

1电气特色专业的建设定位

独立学院在创办初期,学科专业建设基本照搬申办学校的做法,这是独立学院的必然选择。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只是权益之计,要及时地对申办学校的资源进行改造和吸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创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立于2003年9月,开始由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根据自身实际和“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文华学院吸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精神理念、专业优势,形成了强专业、重实践、个性化的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基层、错位竞争、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岗位及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和专业定位。

2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学科基础和科研特色,研究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方案,加强理论素质基础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探索适合电气工程领域发展的创新思路。改进培养方法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软硬件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重视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应用价值。

2.1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根据高校培养模式和行业发展现状,从发展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素质角度出发,本专业结合教学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2.2学科方向定位

在原有的电机和电力电子、控制工程方向的基础上,综合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电力系统、新能源等教学内容。

2.3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分配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选修课的比例,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2.4改进培养模式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在内的综合实践体系。增加专业讲座次数,让学生了解最新知识与技术的发展。

2.5改善教学手段

积极鼓励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研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特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质量工程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学校、学院、教研室各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全力配合,需要领导、教师、学生的全力投入,但在目前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能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所受到的压力非常之大,而在学校的收入分配政策、职称晋升、评优争先等方面对质量工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导致教师对本科教学项目的研究和建设的积极性不强,投入精力不够,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认定标准不规范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质量工程的建设效果不理想。

4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4.1确立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信息类专业能力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等;应用知识能力,包括应用知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本专业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和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模块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打好基础、加强实践、发挥个性、分流培养、办出特色为原则。加强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重视专业教育,高年级学生按专业模块进行专业方向的培养。

4.2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人才培养要通过课程落实到教学中去,教学方法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独立学院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探索出一种适应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与一本等重点高校相比,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其使用教材与一本院校必然要有所差异,需因“才”施教,选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独立学院建校较短,目前还没有非常多的成熟的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电类教材。专业教师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重新编写了电类《电路理论》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经在教学中正式使用。新教材内容注重基础、突出实用适用,具有针对性,在学生中反映良好。其他的电类改革教材正在建设之中。

电类主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工作原理推导繁琐、涉及电路图、波形图繁多及基本公式罗列复杂等特点。传统的课堂讲授及实验检验的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大困难。此外,由于学时及实验室仪器的限制,学生也不可能一一通过实验来验证所有理论,而运用计算机仿真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和实验学时内,如何把计算机仿真技术系统地融于电气类主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又能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问题的方法,尽快地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研究的前沿,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4.3加强实训体系的建立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要想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验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学院统筹规划下,一批基础实验室和技术基础实验室相继建成,承建了“电路实验室”和“电工实习中心”。学院投入近2亿元建设“工程实训大楼”和“图书馆”,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建设配套的专业实验室“电力拖动与电力电子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等也将逐步建成。此外,学校与葛洲坝水力发电厂、上海电机厂、国家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电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能完全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4.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直在努力引进人才。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了导师制,从教案的修改、组织试讲到跟班听课,六位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在多位老教师的指导下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在学院的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中获奖。

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注重加强基础教学管理,建设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建立科技服务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积极参与编写实验实训教材,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积极密切与电气工程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与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校和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高素质、具有良好专业基础理论和熟练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乃嘉.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5.

[2]钟家洪,夏勇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