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黄斌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00例,采用MICM分型方法,从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筛选出22例混合型细胞白血病(MAL)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从剩下78例患者中随机抽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6例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MAL组患者外周血细胞中位数高于AML、AL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红蛋白中位数、血小板计数中位数分别和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L组采用DVCP、DVLP方案和采用DOAP方案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AL的CR率与AML、ALL的CR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断复杂,预后不佳,以髓系和淋系抗原共同表达最多,因此在临床上通常采用兼顾AML和ALL的标准剂量诱导方案来对患者进行化疗。

关键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诊治分析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是急性白血病中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同时受累的一种少见白血病类型,具有髓系和淋系细胞双重特点,其诊断依据主要为免疫表型[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探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00例,其中22例混合型细胞白血病(MAL)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与其他36例AML患者和28例ALL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病例分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组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MAL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59.2±2.5)岁,患者病程3个月到2年,平均病程(1.1±0.6)年;AML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58.5±2.6)岁,患者病程3个月到3年,平均病程(1.5±0.7);ALL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58.2±1.7),患者病程4个月到2年,平均病程(1.2±0.4)。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以及免疫分型对患者进行检测,个别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患者治疗前骨髓涂片按FAB标准分型,细胞化学染色包括糖原染色、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酯酶这三种,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相应系列抗原进行检测,取患者化疗前肝素抗凝骨髓液进行分离、洗涤,并计数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若≥20﹪则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DVCP方案、DVLP方案或DOAP方案为主要诱导方案,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采用DA方案或HA方案为主要诱导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DVCP方案为主要诱导方案,所有患者药物均按常规标准剂量和用法服用,两个疗程结束后检查骨髓缓解情况。

1.4观察指标

在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尿常规、肝功能、抽血化验等一些常规检查,观察这些数值的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三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材料使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分析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三组患者临床特点的比较

MAL组患者外周血细胞中位数明显高于AML组和ALL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L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中位数、血小板计数中位数分别和AML组、ALL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L组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患者和AML组肝脾淋巴结肿大患者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ALL组肝脾淋巴结肿大患者相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2.2三组患者疗效综合比较

22例MAL患者中达CR者有8例,总CR率为36.4﹪,其中正常核型患者与异常核型患者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本组MAL患者中CD34阳性者治疗9例,CD34阴性者治疗7例,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DVCP、DVLP方案化疗患者与采用DOAP方案化疗患者两者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ML和ALL两组患者的CR率均高于MAL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表4和表5。

3讨论

3.1临床特征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类型的白血病,具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征,表现出较强的髓外播散生长侵润方式,如中枢神经系统播散,淋巴结、肝脾肿大、肾脏侵润等。该疾病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同一个白血病细胞上协同表达淋巴系和髓系细胞的特征;二是白血病细胞来自两个异常的克隆,分别表达淋巴系和髓系细胞的特征。MAL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则表示肿瘤负荷重,髓外浸润明显。在细胞形态上往往表现为AML以M1、M2为主,M4、M5较为少见,M3、M6、M7非常罕见,ALL以L2为主,L1、L3比较少见[2]。

3.2疗效分析

从临床上看,22例MAL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为36.4﹪,与一些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相似,且患者化疗后的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MAL和AML两组患者,这可能是因为MAL源于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目前MAL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较多倾向于采用兼顾髓系和淋系两系的方案[3]。

综上所述,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较早的疾病,与其它类型白血病相比,其第一疗程缓解率较低,预后差,通常在临床上采用兼顾AML和ALL的标准剂量诱导化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静.14例儿童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疗效观察[D].苏州大学,2013.

[2]闫轶鹏.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0,14(05):50-52.

[3]黄建康.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2,17(0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