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吕飞

陕西省府谷县明德小学吕飞

【中图分类号】G728.8【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45-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要改变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施新课程,改变教师的角色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一、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在实践中领悟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pide;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对知识掌握的透彻。

二、启迪质疑问难,进行探究学习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四、合理评价,强化成功体验

在教师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来,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如教学“十几减几”时,让学生摆小棒自主探索16-9的算法。有的学生是从16根小棒里1根1根的减,减到最后还剩下7根;有的学生把16分成10和6,10-9=1,1+6=7;有的学生把9分成6和3,16—6=10,10-3=7;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加法来算减法,即9+7=16,所以16-9=7。这些算法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应当加以赞赏和肯定,给学生积极的鼓励,以便使他们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通过直觉感悟、探究、猜想、证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