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异化的人学之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劳动异化的人学之思

李琦

◎李琦(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1-02

摘要:劳动异化理论是一个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下雇佣劳动者被严重异化的科学理论,它的四个方面引起了人们关于异化表面之后的内在本质问题的探索,本文关注的是异化引起的人学思虑,通过劳动异化所反应的人的异化问题而予以人文关怀,并为人学思想之实践指明道路。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人学之思

一、劳动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关于人的本质,黑格尔认为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陷入了唯心主义而不可自拔;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生理属性是人的本质,将人的自然属性看做本质,他虽然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人的人本质说,一步脚踏进了唯物主义的门槛,但是他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深寓于人的肉体之中)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被严重异化了:

(一)劳动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商品财富越多,产品的数量就越大,他反而越贫穷,劳动产品本应是劳动者所创和所有,最终却越是受它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束缚;

(二)劳动活动与劳动工人相异化。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的原因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劳动产品之异化根源于生产活动本身异化了:人在生产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满足自己,而是越来越没法满足他对生活的需要;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的;劳动的结果不是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归整个资本主义私有制强占;

(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异化造成了人的本质异化,这就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人的类本质是人类根本区别于他类内在的属性:我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社会化的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能动活动被异化使劳动者成为了生物意义上的人:这种情况迫使劳动者更加拼命地劳动以便脱离贫困,可是最终却越来越穷;

(四)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是上述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和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的结果。人与人异化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即私有制,要否定异化的消极作用,劳动者就要举起手中的武器砸碎束缚在自己手脚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绳索。

二、“异化”引起的人学思考

(一)人的本质之思。

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了,那么也就说明人的本质也被异化了。这是不是就是说人的本质就不是劳动了?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这就要从劳动异化本身去把握:劳动、人的本质之所以被严重异化,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居于统治地位,是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分工的僵硬固定化,是阶级对立的一种客观反映形式,劳动被异化恰恰就要求人的本质被异化的扬弃:即人的本质如何推翻压迫在他身上的异化这座大山而完成本质的复兴,从而在更高层的意义上彰显人的本质:即实现人以他自己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从事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复归。

(二)人学核心思想之思。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是人性崇高的价值理念,追求自由也是人们从残酷的剥削社会之始就舍生取义的目标,可是在劳动被严重异化的状况下,劳动者的劳动确是最大的不自由,他不是自愿的从事生产,而是被强迫在机器旁蒙受蒸鸣,劳动者生存在异化劳动的生活中被践踏了自由,自由人的联合体遥望而不可及。劳动异化虽然束缚了人,但是它也造就了一个贫苦的极富革命情感的工人阶级与另一个食利残暴的资产阶级,这就为人的本质的复归积蓄着革命力量: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最终使人必获自由,人的本质亦将获复归。

(三)“劳而无获”之思。

劳而无获之劳是劳动者辛苦勤勉的劳动,劳而无获之获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劳动,可是他创造的劳动产品却不归他所有。工人与他的劳动行为相异化,生产的结果不是对工人劳动成果的肯定,而是否定;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但没有满足工人的需要,反而工人的需要随着他为资本家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更加无法满足,劳动的越多得到的越少,需要的渴求却愈强烈;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劳动成果不属于他,而是属于从不干活的资本家;这是由不正义的带有剥削阶级烙印的社会分工的僵硬固定化造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劳而无获违反了等价交换原则,是对劳动力价值的否定,更是对人的劳动成果的无情贱虐。

(四)异化引起的其他影响人的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上述异化现象进而有人得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但有学者也予以批驳,认为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异化的,我们先不论这两者的是与非,现在不说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存在异化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的,因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之后而建立的新型社会,而我们中国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落后、贫穷的薄弱点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是需要补很多“资本主义发展”的课的,我们不可能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飞跃到社会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不存在异化可以说得过去,那要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没说过社会主义还有什么初级阶段)就可以消灭异化,那么只能是自欺欺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为马克思认为要想消灭“异化,”私有制被消灭是其前提条件,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确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私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客观存在,我们就不能否认某些“异化”同样也是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着,但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异化”引发的人学窘迫之思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目标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个人为了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形成了社会。由此可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统一的,而不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发展不以扼杀个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代价。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推动整个社会更快速的向前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是由于雇佣劳动的存在,“雇佣劳动,即从本身中异化出来的劳动的实质,这种劳动创造的财富作为别人的财富和它相对立,它自己的生产力作为它的产品的生产力和它相对立,它的致富过程作为自身的贫困化过程和它相对立,它的社会力量作为支配它的社会力量和它相对立。但是,这些政治经济学家把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一定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说成是一般的、永恒的形式,说成是自然的真理,而把这种生产关系说成是社会劳动的绝对(而不是历史地)必然的、自然的、合理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被严重异化了,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异化”就会扬弃,退出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窘:在当代现今,马克思主义人学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它的发展壮大越来越迅速,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优秀学者的不懈努力与刻苦的理论钻研,可是,我们的理论成果不可谓之不新、不可谓之不与时俱进,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虽然不可以骄傲,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实践严重的脱结是一严重问题,哲学本来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阿基米德点,哲学的实践性在当今社会有弱化的趋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在某些范围非常普遍、剧烈,这就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立法体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这就要求如何更好地、更及时地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之实践化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人学力量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人学仁人志士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2】《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唐靖云。

作者简介:李琦(1985—),男,陕西榆林市神木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