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

◆朱爱荣

◆朱爱荣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三中小学部262732

摘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指导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要求,明确口语交际训练要求,根据口语交际的相关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写作基础思维发展启发兴趣表达能力

“树叶的生命不是永久的,会在某些季节落下来,只有树根扎得深,才能不断地让新的树叶生长出来。”学生的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作文看作是一棵大树的枝叶,那学生的写作基础、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就是大树的根,那么,如何让学生写作的“树根”在新课程背景下扎得深、扎得牢呢?我们的理念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循序渐进地培育“根”扎深扎牢,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良好口语交际能力

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体会使我认识到,学生只有精读文章,广泛阅读课外书,集思广益,把文章读懂,才能在读中渐渐习得写作的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指导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口语交际训练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能够明确口语交际围绕什么话题进行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一关键时刻一定要辅导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后根据本组的专题,以《讲名人故事》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进行的习作练习,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能从这件事上能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提醒学生注意的是以这个“熟悉的人”为主抓住“一件事情”写出来。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表达心声

循环往复意味着固化,而教学改革需要推陈出新,教学实践需要尝试省思。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知识信息方面更需要不断更新,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第三单元后,习作要求看图写一幅秋天的画面内容,具体要求是让学生准备一幅画(图片、自己画的画、秋天的景物等)也可以是人在秋天的活动场面。为了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思考,寻找素材。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外,还让学生走出教室,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题材,启迪学生开展想象,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写作源泉,打开生活之门,为学生的写作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

三、加强习作练习,搞好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写作的联系

小学低年级作文应从语言基本功抓起,要多读教材,多读课外书,加强习作练习,搞好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写作的联系。让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另外,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有关的语文活动,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说起来都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就有点难了,这就需要平时加强学生知识、习惯的积累,不必强调种种规矩,让学生放开胆去写,鼓励学生迈开步子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用心、用手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最终走向写作的阳光快车道。

概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应该从阅读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指导,让学生从品味阅读带来的无限意趣中去体验作文写作的快乐。

作文是快乐的求知之旅,是师生共同拥抱文化营养的广阔天地。成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课文的教学上,而应该是有深度地对写作的内容进行挖掘知识的深化,集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于一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练习。

“书卷沁出香,字字入情肠。”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生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点,只有认认真真地指导好学生的写作,才能使学生在写作的乐园中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陈雨亭学校层面改革要关注三个关键问题.人民教育[J],2012年,17期。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年4月。

[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0年4月,第3次印刷。

[4]毕唐书《语文主题学习》[J].2012年,11期,总第82期。

[5]《中小学德育》[J].国家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主办,2011年,第9期。

[6]刘玉《中国教育报》[N].科研创新激发学生创造力,2012年11月22日。

[7]李小红论教师的课程创生[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