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焕发生命张力的乐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课堂,焕发生命张力的乐园

郑全明

郑全明(安图县第三小学吉林安图133600)

在学习《梳羊角辫的女孩》一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独立自学、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涵的兴趣,发现了语言文字中别具的人文意蕴,目睹了学生灵性闪射的思维之光。下面就把学生学习第一件事的片断加以叙述和阐释,从中体悟如何调动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文本对话,从而实现语文能力发展与人文精神丰厚的双赢。

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一个故事,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一个人?划出有关的词句。

学生自学——小小组讨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觉得小女孩是一个有礼貌的人。从“阿姨,您”“请您”“谢谢”等词中就能感觉出来。

生:我从张丽“冷冷地”“不耐烦”等神情中也能体会到小姑娘很有礼貌。张丽的态度是那样冷淡、生硬,可小姑娘却一点儿也不在意,还是那么彬彬有礼。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透视上述教学片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过程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关注文本意义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扬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尊重个性体验,展现思维过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指向,不仅仅是学生在三个维度上有了什么“独特体验”,还更重视学生这些“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在上述片断中,由于教师问题的指向引导,学生在自学、小组讨论后初步形成了对文字意义的个性解读。通过集体交流,学生借助重点词句表达了对“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的认识。但这里的认识有孤立和联系之分。如从“您、请您”等词中感受到有礼貌是比较孤立、直接的认识,而从张丽态度的冷淡看出小女孩的礼貌是一种比较之后的认识,这种认识运用间接、联系的方法,认识程度更深,思维更为深刻,个性体验特征更加明显。“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使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如学生从“数了两遍”和“一把硬币”的对比中想到小女孩做事非常认真、细心。回答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陈述了产生这样认识的理由:“‘一把硬币’一下子是看不出少找了的,一般人可能拿了就走,而她却‘数了两遍’,可见她做事多么认真!”在这个陈述中,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是教师鼓励性评价“你们看到的小姑娘可真善解人意呀!”的用意所在:真正善解人意的恰恰是学生自己。学生在这样思维方式的导引下,从“举”、“扔”等处也体会到了小女孩办事的认真、对人有礼貌,使课堂显示出独立思考的尊严和个性体验的深切。

二、动态生成中促成人文素养发展

上述教学环节中,老师给学生的学习要求是请学生“默读第一个故事,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一个人?划出有关的词句。”而学生循着这一思路却生成了“小女孩是否在意张丽态度”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教师预设的,却对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有积极意义。因为学生从“犹豫”一词找到了小女孩在意张丽态度的佐证,并从在意“张丽和顾客”两个方面的态度来阐释她“犹豫”的原因,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察。实际上,这是学生自主感悟的结果,动态生成的这个问题尽情释放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早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的确如此,后来学生在朗读对话时,形成“小姑娘很有礼貌,而张丽是那样的冷冰冰,两个人的反差太大了。张丽的脾气怎么这样坏?”的问题,也是在主动感悟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这样的追问,看似游离于老师预设的问题情境,却恰恰是学生“身临文境”时“披文以入情”的绝好例证。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地讨论,并立足文本找到了答案:“我认为张丽是怕小姑娘浪费了她的时间,影响了后面的生意,因为她忙得不可开交。”而另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父母卖早点的生活感受所作的解释则正体现了“动态生成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生成和积聚,以及对创造性活动的理解和体验过程。”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张丽对小姑娘态度的改变诠释了展开这一问题探讨的价值所在,那就是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确,“人不可貌相”。我们不敢奢望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掌握“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审视社会现象,评析人物特点,但这无疑有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架构和人文素养的丰厚。在我的理解中,学生在课堂中主动生成问题并加以积极体验,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因为“它不是知识的灌输与简单积累,而是用科学、文化内含的创造力,去激发、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创造力的发展过程。”

如何更高效、优质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正日益成为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新理念”时瞩目的焦点。我们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站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张力的乐园!参考文献和书籍:

1、《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2、《语文》,浙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