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难点及解决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土地整治难点及解决措施分析

黄程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广西南宁

摘要:国家提出土地整治差不多有20年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的闲置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土地使用率,维持了农村耕地的数量,确保生态平衡。但也滋生出许多新的问题。现阶段,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各种措施来巩固现有成果,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我国土地整治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阐述,同时对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土地整治;难点;问题;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建设施日趋完善,工业和农业水平提高,城镇化进一步繁荣,要求土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土地整治的目的就是将闲置、零散土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提高土地集约化,实现规模化管理,改善生活条件,保证生态平衡不被破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和谐发展。土地整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度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城镇化的扩容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必将侵吞部分耕地和农地,加上公路、铁路如火如荼的建设,加剧了耕地和农地的减少。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渗透到各个角落,城市和农村均存在大量闲置土地,或者土地的集约化不高,使土地利用率不高,产值低下,土地亟需整治,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1土地整治问题和难点分析

1.1重耕地数量轻耕地质量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全国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然而对耕地的质量和产能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地方为增取立项,拿到资金,许多不能用作耕地的土地照样拿来开垦,像很多新增的耕地位于边坡、丘陵、河滩等不适宜耕种的地方,这样一来,不单单处理成本大,实际开垦的耕地也根本无法实现耕作,比如说这些开垦的土地灌排水设施简陋、耕作层厚度不够、土壤成分不合格等原因,导致耕地的产能低下,经济效益低。虽然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但仅仅局限在数量之上。实际后果就是耕地数量有增无减,但是产能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费钱费力费地,损失极大。

1.2运作资金筹措困难

对现有土地进行整治前,必须上面覆盖的建筑物,或者农耕地、城中村、旧房改造以及环境优化治理等,首先要垫付大量的补偿资金。对于政府主导性质的土地整治工作因社会力量参与度太低,面临融资压力,资金不足,使得整治工作止步不前,有的因资金缺少,对后期工作草草了事,土地整治成效大打折扣。另外对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公开透明也存在猫腻,加上土地整治的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导致专项资金挪作他用,使得土地整治工程雪上加霜。

1.3过分追求眼前利益

对项目的设立到实施,如果规划设计没有考虑整体布局,不具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项目的执行者至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导致项目偏离本意,大相径庭,最终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还滋生新的问题。由于土地整治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顾被开发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和土质水文环境,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边退耕还林,那边毁林开荒;这里退耕种草,那里毁果园开发的怪现象,或者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只重视田块的方整,而忽视对河流、丘陵地等生态景观的规划,其结果是短期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域环境的恶化将逐步显现,致使所开发的土地再一次荒芜。

2解决措施分析

2.1深入加强土地整治规划前期工作

土地整治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前期调查基础上进行,要手机多方的数据作为参考,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及衡量标准,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科学性。比如说区域城镇化的成长规律和新型乡村空间的演替规律,区域内土地整治的潜力分析,经济能力是否达标,生态环境的演化,近期和远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执行的相关制度是否明了,权责是否分明等等。

2.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使投资多元化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较长,投资收益不明显。政府主导的土地整治,民众参与度太低,积极性不高,单方面的筹资压力大。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其实很简单,积极引入民资,拓宽融资渠道,使投资多元化。在这过程中,主要是建立投资收益市场化机制,保证政府主导地位,优化资金结构,规定政府和社会主体的出资比例等,使社会主体得到的利益合理有保障,能得到社会各个主体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探索通过PPP、TOT等形式的合作方式,发行土地信托基金、股票或债券,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将土地整治融资推向市场化、社会化和证券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2.3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必将使生活环境恶化,不利用生活居住。因此土地整治规划要充分与土地总体规划、水利、林业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整治,在农村,规划好农田区域和基础设施优化建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2.4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障土地整治取得成效的基础,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相关制度来确保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因土地各地不一样,有区域之别,各地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制度,保证制度的可行性。最基本的权责制度,确保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资金使用制度,定期审计,建立专门台账,资金进出有记录,保证资金全都用在刀刃上,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更不能转移资金等。

结束语

土地整治工作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不可否认土地整治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为我国基建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腾飞扫清了障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另外针对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完善土地整治相关的制度,提高大家的认识度,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土地整治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瑷玲等.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土地经济与管理》,2005(4).

[2].戴春林.土地整理工程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