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育体系追求心育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9
/ 2

构建心育体系追求心育实效

匡宗春

——祁东二中心育工作实践探究

湖南省祁东县第二中学421600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用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心,努力达到“德智心体”全面发展。新时期下,如何创新心育工作,如何在实践中探究出高效的心育模式?笔者结合本校的实践,以及自己学习的体会和思考,试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作些探讨。

一、探索实践方式,研发校本课程

1.进行心理测查,了解学生心理。我们用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测评不良心理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程度。通过心理测查,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状况,以及不良心理的因素变化。对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干预,籍以检验干预策略及矫正方法研究的成效。

2.办校报利用写作疗法,充分展现学生内心世界。校报《鼎山通讯》是我校心育工作的主阵地。校报上有“心理保健”、“心桥”等栏目,在心育工作上起到了护心、养心、吐心、爱心、育心除魔的作用。校报现已成为学生展现内心世界的平台,展示写作能力的舞台。

3.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心身健康。我们先后编著出版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这样学习更有效》《要永远有颗承受挫折的心》《要永远有颗向上的心》《要永远有颗感恩的心》《要永远有颗睿智的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校本教材,融文学性、趣味性、德育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对青少年学生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帮助。

二、整合教育资源,定位实践思路

我们知道,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更不是教师的单枪匹马,而是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把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好、整合好,才能使新时期的学校心育工作更高效。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即心育与德育》的整合,将心理教育不断引向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自己的教学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富有实效,还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3.心理教育与各种活动的整合。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特别是将心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4.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利用家长学校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利用家校通网络信息平台,争取家庭教育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有力配合。

5.心理教育与校本研发和课题研究工作的整合。开发校本课程,促学生心身健康。

通过构建五个整合立体网络教育模式,共同形成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合力,充分发挥各种教育途径相结合而带来整体育人效应。

三、确立五个一工程,开创心育新局面

1.成立一个领导班子。

2.组建“一支骨干队伍”。

3.构建“一个主阵地”。

4.开辟“一个课堂”。

5.营造“一个环境”。

四、七化成特色,心育有实效

1.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全员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学校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各蹲点一个班,配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工作;全体班主任成为心育骨干,全体科任教师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开展心育活动;此外,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调动家长参与心育。

2.“心理辅导”设施现代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了电脑、彩电等现代设备装备了心理松驰室、心理阅览室、心理辅导活动室。各种设施的配备构成了我校心理辅导的整体场所,让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有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也让心理辅导老师有足够的硬件条件,这大大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系列化。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编写了不同类型校本教材,确定了“分层次、有步骤,集体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高中一年级:进行“爱父母,爱学校,爱集体,爱祖国”的“四爱”教育,同时还进行学习心理适应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处事能力,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走好高中的每一步。

高中二年级:进行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以及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让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普通的常用的心理训练及疏导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高中三年级:进行理想与前途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应试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高考,辅导学生学会解压,树立自信、笑迎高考,使全体学生成为心态良好、人格健全的高中毕业生。

4.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多元化。

(1)心理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心理辅导服务。二十多年来,接待来访者达16000余人次,心理辅导疗效达95%以上。在调查、了解、诊断、辅导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归纳出了“学习、生活、道德、行为、健康”等五个方面的“厌学、单相思、嫉妒、焦虑、上网成瘾、失眠”等五十多种心理问题,总结出了“学习、心理交流、系统脱敏、疏泄、厌恶修正、走向成功”等二十多种辅导方法,有效地疏导了来访者的诸如“厌学症、青春焦虑症、逆反心理障碍、网络成瘾、偏激行为”等十五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

(2)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实现“互动”。一方面要求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班主任每学期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或电话访问,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教师向学生家长征求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意见。另一方面,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进行人才观、家教观大讨论,介绍家庭教育成功的经验。其三,学校开通了家校通网络信息平台,向家长宣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调动、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家长共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方法,以此架构学校家庭沟通的桥梁。

5.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活动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调整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研化。我校以省级课题研究为龙头,以学校子课题研究为阵地,以班级为基地,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发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科学有效地为学生服务。

7.校园心理环境和三预机制得到优化。

(1)我校在优化环境,加强硬件建设方面大投入、大改建、大创新,各种设施设备配备齐全构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心理辅导的整体场所。让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有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也让心理辅导老师有足够的硬件凭借条件,为我们的心育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学校着力促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辅导现实的心理问题,采取措施,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的心育工作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既有全面更有重点,既有“各自为政”更有整体推进。在心育工作这块土地上,我们播洒了辛勤的汗水与心血,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取得了师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