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在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舒适护理在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李杨

李杨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北京100048)

【摘要】目的:观察在患者肾穿刺活检术过程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对患者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肾穿刺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进行舒适护理,包括术前训练、术中陪护和术后加强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宣教和术后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排尿困难、烦躁、腰酸背痛、失眠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27%、10%,与对照组(50%、33%、83%、2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实验组操作时间[(4.7±1.5)min]较对照组[(6.8±1.9)min]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肉眼血尿发生率(20%)较对照组(3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肾周血肿(>2cm3)发生率(17%)较对照组(3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减少了术后不适和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肾穿刺;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97-02

肾脏是泌尿系统最重要的器官,其发病率较高,肾穿刺有助于确定肾脏病的病理类型、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判断疗效。但肾穿刺是有创检查,患者对此恐惧不安,与医生配合差,影响操作,并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利。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2]。从我院开始对肾穿刺活检术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并与常规护理比较,观察术后患者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科行肾穿刺术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炎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6~68)岁,平均(33.9±20.1)岁;肾病综合征20例,慢性肾炎10例;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37.6±18.7)岁,肾病综合征20例,慢性肾炎10例。术前须签手术知情同意书,经B超检查,双肾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出凝血时间正常,高血压患者均用药物控制在正常范围。所有入选的病例均由固定的一位B超医生和一位肾内科医生操作,选取右肾下极为穿刺点,在B超下用穿刺专用探头定位,采用自动活检枪作为动力系统,用Tra-cut穿刺针取材,型号为16G,穿刺一般为2次,取材不满意增加到3次。拔针后,用无菌沙布按压穿刺针眼5~6min,再用2%碘酊消毒,创可贴覆盖,静卧15分钟,平车送回病房。术后24小时复查肾脏B超了解肾周血肿大小。

1.2护理方法

1.2.1实验组进行舒适护理

1.2.1.1术前训练①床上排尿。因肾活检后强调患者多饮水,同时需绝对卧床休息,常常会发生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因此术前1d床上排尿训练为首要护理措施[3]。②屏气。为使患者术中密切配合医生穿刺,术前反复指导患者练习屏气,一吸气、二屏气(30S)、三呼气,会患者屏气时不呼吸,即可使肾脏及其它脏器相对固定,也可消除患者紧张情绪[4]。

1.2.1.2术中加强护理医师避开患者视线准备肾穿刺活检用品,护士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热情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感受和建议,耐心细致地指导其正确屏气,给患者提供穿刺的感性认识和术中信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肾穿刺配合过程中积极给予患者语言上的鼓励,并对患者头部轻轻抚摸、手都、肩部按摩等。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减少躁动,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手术配合程度[5]。对少数过度焦虑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1.2.1.3术后护理穿刺取组织完毕后用无菌沙布按压穿刺针眼数分钟.再用2%碘酊消毒,无菌纱块敷盖穿刺点,用透明胶布固定,局部加压沙袋。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方法[6,7]:平卧4h后,在保持重心在术侧的情况下,协助翻身.按摩术侧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需要,按压穿刺点,协助患者采取侧卧、半卧位、坐位排尿: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平卧24h后下床活动。

1.2.2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术后敷盖无菌纱块,局部加压沙袋,捆绑多头腹带,平卧24h。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舒适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局部皮肤、敷料情况,排尿困难、烦躁、腰酸背痛及失眠(肾穿刺术当天)等的发生率。排尿时间大于5min,且自觉作出很大努力才能排出者,或因用力排尿出现喘憋、胸闷、头痛者为排尿困难。

1.3.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及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血,小便颜色及肾周血肿大小。

1.4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应用SPSSl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岁)性别(男/女)肾病综合征(例)慢性肾炎(例)

对照组3033.9±20.118/122010

实验组3037.6±18.717/132010

2.2两组患者舒适情况比较,见表2。实验组患者排尿困难、烦躁、腰酸背痛、失眠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27%、10%,与对照组(50%、33%、83%、2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表2两组患者舒适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排尿困难烦躁腰酸背痛失眠

对照组3015(50%)10(33%)25(83%)8(27%)

实验组303(10%)#3(10%)*8(27%)#3(1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3两组患者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3。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穿刺处渗血及其他腹腔脏器损伤;实验组操作时间[(4.7±1.5)min]较对照组[(6.8±1.9)min]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穿刺成功率100%,对照组穿刺成功率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肉眼血尿发生率(20%)较对照组(33%)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肾周血肿(>2cm3)发生率(17%)较对照组(3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操作时间(min)、穿刺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肉眼血尿肾周血肿(>2cm3)

对照组306.8±1.993%33%30%

实验组304.7±1.5#100%20%*1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3讨论

目前肾穿刺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患者对此项检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满足这种需求是护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医疗条件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国内一直以来肾脏活体组织穿刺采取的护理方式仍然是以术前宣教及术后护理为主,且为传统护理,无术中陪护,未重视患者的配合程度、心理负担及护理方式的改进等。

随着医学模式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性化护理,所以舒适护理模式得到重视并且应用到临床[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穿刺时间短,较对照组舒适,术后并发症少。经过术前训练和术中陪护,提高了患者的配合程度,从而穿刺时间短,减少痛苦及术后并发症;常规护理方法要求患者术后绝对卧床24h,避免一切活动,容易出现腰酸背痛、肢体麻木、排尿困难,从而引起情绪不安,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主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实验组患者由于术前训练、术中陪护和术后加强护理,强迫体位时间缩短,护士协助患者侧卧,按摩受压肢体,减轻患者肢体长时间制动引起的麻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改变排尿体位,根据病情及患者需要协助更换体位,并没有影响患者预后及治疗,而是缩短、降低患者不愉快的程度,并且减轻护理工作.达到了舒适护理的目的,即患者基本舒适。说明舒适护理可得到患者的配合、减轻或消除穿刺术的各种不良刺激,估计舒适护理可调整患者心态.提高痛阈,达到镇痛、镇静等有关。舒适护理在生理、心理上促进了肾穿刺患者愉快。

在进行舒适护理时.要以轻柔的手法、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周到的服务为患者提供基本舒适护理。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舒适护理达到一个人的身、心、社会、心灵的舒适状态,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09.

[2]邀怀英,满力.论舒适护理的美学要求[J].护理学杂志,2006,21(5):74-75.

[3]黄静,曹翠明,王慧.一对一排尿训练对肾穿刺术后患者排尿方式和舒适度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2):5-7.

[4]陈学兰.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手术配合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37-38.

[5]牛学红,宋爱琴.触摸在小儿肾穿刺活检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520-521.

[6]赵铖,陈战瑞,杨桢华.超声引导肾自动活检术后缩短卧床时间的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04,26(4);500-501.

[7]李湘萍,杨文菁,王丽娟,等.早期床上活动对经皮肾脏穿刺组织活检术后患者腰背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16—518.

[8]王雅静,许晶,顾芬,等.舒适护理相关论文发表情况及其临床应用现状[J].中华现代理杂志,2008,14:2983-2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