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遭遇“非语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1

语文遭遇“非语文”

黄育才

江苏省姜堰市洪林中学黄育才电话:13815939600邮编:225507

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声音,有时这声音会偏离教师教学目标的轨道,这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在教研课上,更让人应对无策,课后执教老师不免还会埋怨一番。其实细想,这正是学生的可贵之处,因为他们爱动脑、善思考,敢表达。

一次沙龙研讨活动中有这样一个话题:当语文遭遇“非语文”,该怎么办?有部分老师认为,语文就应该以教材为范本,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与本科无关的其他学科知识都可以是作为“非语文”因素;也有部分老师认为,我们在语文课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把平时的积累迁移运用,而且说话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面对这一话题,我也作了一点思考。李海林先生对语文学科定位曾有过一段精辟论述:“语文课文与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有很大区别,其他课程是根据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方面、一个特定的领域来划分课程范围的,而语文是人类文化所有方面、所有领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背景’。”由此看来语文已渗透所有的学科和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语文和“非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追寻语文本色与学生求新求异的关系呢?我认为教学语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里谈及的“非语文”因素,就是教学目标的“节外生枝”,而这种课堂预设的意外,正是学生智慧思维的展现,是最好的语文实践。我们应该尊重、宽容、保护学生的探究、表现的欲望,而不是置之不理,甚至是冷漠、粗暴地否定。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我们不妨“幽默一翻”,用自己的智慧,将学生引回文本。小语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在仙台》一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怎么便‘尊为胶菜’?您不是说,胶州出的大白菜才叫胶菜,才有名的吗?”“嗨!冒牌货吗!不然,为什么要‘打假’呀!可见,那时就有假冒伪劣商品。”接着是一片笑声。在笑声中,于老师巧妙又自然地把学生拉回了语文课堂。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教育机智、宽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的“意外”熠熠生辉,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