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丹参水煎剂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胆红素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茵陈丹参水煎剂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胆红素的影响

杨毅娟1杨雁2

杨毅娟1杨雁2

(1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00;2山东省里医院药剂科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目的研究茵陈丹参水煎剂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予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常规等保肝治疗。治疗组再用茵陈30g,丹参30g浸泡20分钟后,大火煮沸30分钟,制成200ml药液,每日分两次口服。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ALT、TBIL、ALP、γ-GT、TB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患者的指标和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结论茵陈丹参水煎剂能更好的促进淤积胆汁的代谢,值得推广。

【关键词】茵陈丹参胆汁淤积性肝病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23-02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以黄疸、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血清胆红素升高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认为是因为肝窦基底侧膜和毛细胆管的改变、细胞骨架的改变、胆汁分泌调节异常、肝细胞胆汁转运体异常、毛细胆管和肝内胆管的阻塞所导致[1]。由于我国目前还是一个乙肝大国,由病毒导致的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数量庞大,且还有上升趋势[2]。运用中医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具有疗效肯定,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的特点,我院运用茵陈、丹参水煎剂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胆汁淤积性肝病7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39岁至71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查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制定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3],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腹部影像学检测,生化检查(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1.5倍ULN,并且γ-GT水平高于3倍ULN)。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常规等保肝治疗,腺苷蛋氨酸1000mg/d溶于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mg/d,治疗1周后,改为强的松30mg/d,晨起顿服,5-7d后开始逐渐递减剂量,总疗程1个月,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治疗组再用茵陈30g,丹参30g浸泡20分钟后,大火煮沸30分钟,制成200ml药液,每日分两次口服。

1.4检测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测定ALT、TBIL、ALP、γ-GT、TBA。

1.5统计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结果见表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患者的指标和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茵陈丹参水煎剂能更好的促进淤积胆汁的代谢。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注:*P<0.05,**P<0.001

3讨论

胆汁淤积性肝病属中医“黄疸”范畴,病因病机多以湿热内蕴为主,兼有气滞血瘀,最后发展为“瘀热发黄”。“湿”和“瘀”贯穿了整个发病过程。中医认为茵陈味苦、辛,微寒,善清热利湿、退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具有利胆、保肝、调节免疫的作用[4],丹参味苦,微寒,能活血散瘀,除烦消肿,具有改善微循环、保肝的作用[5]。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出台对该病的指南,但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影响因素多,规范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显得尤其重要,临床医师应该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治疗,而传统中医药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不断的实践参与中,也获得了可喜的疗效,但相关的研究和临床分析数据还不多,加强中医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研究迫在眉睫。

本研究显示,服用茵陈丹参水煎剂的患者,经治疗后,其肝功能和胆红素等生化指标有明显下降,并且口服中药的患者其症状表现,如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色、食欲减退等,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不良反应也更少,进一步证实了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具有稳定、显著的疗效,值得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余丰,梁飞立,邓梅花,等.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中西医论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1019-1022.

[2]张艳玲,黄家琴,熊玮.病毒性淤胆型肝炎3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5):3107.

[3]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3(4):474-487.

[4]孟繁钦,吴宜艳,雷涛,等.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1):46-48.

[5]杜冠华,张均田.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20(5):39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