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李长青韩庆华

李长青韩庆华(扶余县人民医院吉林松原131200)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46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无复发。治愈率为100%,结论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对治疗翼状胬肉有独特疗效,治愈率高,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移植

【中图分类号】R77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203-02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手术切除是目前翼状胬肉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单纯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我科采用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46眼,男18例20眼,女22例26眼,年龄40岁-70岁,平均56岁,复发病例4眼,均为一次单纯切除术后的复发病例,距上次手术时间6个月以上。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强力碘常规消毒患眼后铺无菌洞巾,开睑器开睑,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2%利多卡因和0.1%盐酸肾上腺素混合液行局部结膜下浸润麻醉。用球刀将胬肉头部自角膜面剥离至角膜缘,将胬肉体部与巩膜之间分离,切除病变侧的结膜4mm×5mm,术中彻底分离切除肥厚增生的组织,适当烧灼止血。将生物羊膜适当复水后,上皮面朝上铺于巩膜创面,结膜和羊膜创缘用8-0的可吸收缝线固定在巩膜缘浅层,并在角膜缘固定2针。术毕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术眼绷带包扎。

术后处理

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3d,每天换药后绷带包眼,

3d后开放,用典必殊滴眼液每天六次点眼控制炎症,2w后减至每天4次,持续2m,术后7d-10d拆线。

结果

术后观察:术后注意其临床症状,观察羊膜透明度,贴附情况,溶解脱落情况。早期刺激症状:畏光、流泪和轻度疼痛,结膜轻度水肿。拆除缝线后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至消失。早期羊膜片牢固地贴附在巩膜和角膜创面,呈透明或半透明样,轻度水肿增厚,1w后开始溶解。(1-2)m羊膜溶解吸收后,所有病例的角膜上皮均覆盖于创面。荧光素不着色。

疗效标准

治愈: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表面透明光滑,角结膜染色阴性,角膜表面光滑透明,无明显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复发:结膜明显充血肥厚,角膜创面纤维血管增生组织进入角膜缘内超过1.0mm。

讨论

羊膜作为一种含有丰富胶原和基底膜的生物材料,具有促进眼表上皮愈合,维持正常眼表上皮细胞表型,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和血管化及瘢痕增生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①促进上皮细胞分化和阻止上皮细胞凋亡。②促进杯状细胞分化。③生物羊膜其基质本身为一层胶原膜结构,可以通过抑制ß转化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来抑制纤维母细胞的活性[1],从而减少创面的瘢痕增生。④含生物活性因子,抑制成纤维细胞表达增生和肌原纤维细胞分化,减轻瘢痕增生。⑤具有不同形式蛋白酶抑制因子,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

使用生物羊膜的优点:目前采用羊膜移植是预防复发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羊膜能够促进上皮愈合,维持正常上皮表型,减轻炎症,减轻血管化,减轻瘢痕组织增生,是理想的眼表重建材料。羊膜无免疫原性,因此不用担心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2、羊膜有利于上皮细胞的移行和附着,同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防止上皮细胞凋亡、抗纤维化、抗新生血管和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