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诵读,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多样诵读,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

向桂林

向桂林湖北省长阳县贺家坪中心学校443518

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感觉枯燥无味,其目的可能更多的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高度上来,因此谈不上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虽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诵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诵读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七年级文言文篇幅要长,内容要复杂的多,这对于刚上完初中一年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是一件头疼的事。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在教学中我把朗读教学融入到文言文学习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可以用一个“讲”字来概括其特点,一般都是先逐字逐词解释然后疏通大意分析一下主题及写法,最后要求学生背诵了事。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晕头转向,效果不佳。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摸索中,运用多种方式朗读,通过变换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认识文言文语言的典雅优美,提高学习兴趣及文言文阅读水平。

一、通读

在预习新课前,让学生慢速朗读,读出声音,找到那些不认识或不能读通顺的语句,并作标记,然后借助工具书,弄清楚读音和部分解释。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诵读,把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作为文言诵读的最低要求。

在学习《三峡》时,学生在初读第一遍时,发现文章中“绝巘多生怪柏”中“巘”很少见,但学生可以根据文下注释找到读音,并注在此句的空白处,便于再读。像注释中没有的“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裳”,有的学生认为读“cháng”,有的学生认为读“shang”,经过查词典,弄明白此处的读音。初读一遍,基本疏通读音,为后面的朗读打牢基础。

二、听读

通过前面的初读,学生已能认识文中的生字,这时让学生听录音,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语句,特别是帮助那些基础较差得学生,让他们在模仿中跟读,更快地读准读通顺。这里,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诵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至少要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诵读,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作背诵指导。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学习兴趣才得以永久地巩固。

值得注意的是,诵读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在听的同时,老师给学生一些指导,如边听边注音,画出朗读节奏,感受朗读语气、语调等,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可以明白一些语句的意思。

三、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不是让学生随意地读,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比如,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找到仍不明白的字音、不能读顺的语句,初步领略文言文的大概内容。

在《观潮》一文中,就有学生提出“车马塞途”中“塞”的多种读音,在本词中该读什么,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查词典解决。在这种自由朗读、提问并自己解决的学习形式中,发现学生兴致勃勃,完全沉浸在文言文语言的研究中,看到这场景真的很欣慰。

四、指名朗读

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很重要。在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读的时候,老师指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单独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朗读中不对的字音和语句,共同给他纠正,这样,朗读的要求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观潮》的篇幅在单元中是比较长的,生字也比较多,因此学生读起来没有《三峡》那么顺畅。于是,我采用了逐段指名朗读的方式,一段段攻破,特别有利于基础较差的那部分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中不至于掉队。

五、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法使用于授课过程中,学生模拟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朗读,体会当时的场景,人物心理活动等,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咏雪》一文的教学中,有老师这样设计学生分角色朗读:安排四人担任朗读任务(先按照原文朗读,后一轮按照译文朗读),旁白、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各推选一人,课堂轻松活泼,学生模仿的声音和语气逗得全班同学大笑,在老师的逐步指导下,人物语言模拟得渐渐惟妙惟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也明白了人物形象,比起生硬的灌输要好的多,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文言文内容也更容易,更准确。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没有语文味的课堂,朗读方式单一的课也不是好的语文课,因此,让多样朗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使它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的文言学习从诵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