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中医诊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水肿中医诊治

温丽英

温丽英(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医院二门诊156200)

【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1-0436-02

【摘要】水肿初起,大都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如病势严重,可兼见腹满胸闷,气喘不能平卧等证。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一般皮色不变,腹皮亦无青筋暴露。

【关键词】水肿病因治疗

一探求病因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发病者.亦有兼杂为病者,临床宜加分辨。

二拟定治疗原则

1.重视湿邪的治疗湿邪贯穿于水肿的整个病程中,在外可与风邪、热毒夹杂,而成风湿、湿毒之证;在内可以水湿、湿热、湿瘀的形式存在;或与肺、脾、肾虚并存,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证情应选用不同治法,如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利湿、渗湿利水、清热利湿、渗湿化瘀、健脾渗湿、补肾利湿、润肺利水等。

2.重视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调理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肺、脾、肾亏虚,均可致气化功能失常,因此,肺、脾、肾调治在水肿治疗中十分重要。治肺有宣肺、清肺、降肺之不同。外感而兼肺卫证者宜宣肺;肺经热盛者宜清肺;水气上逆,肺气不利者宜降肺气。治脾需分清湿邪困脾、脾虚湿盛之不同而分别采用化湿醒脾,健脾化湿治法。治肾多重于补气、养阴、温阳,需根据气阴亏虚之侧重采取不同治法。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遇有气滞而气化功能失司者当疏肝理气,于化湿同时加理气之品。如肾阴亏虚累及于肝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者当滋阴潜阳,肝肾共补。

3.久病重视祛痰化瘀痰、瘀为水肿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水肿迁延不愈的病因。唐容川《血证论》就有“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论断。现代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研究也表明,临床辨证痰、瘀内积的病人,肾脏病理多有增生性病变,如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的表现。化痰有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之不同。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前两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来,适用于风寒夹湿证,其中麻黄加术汤发汗之力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渗湿之功甚。五苓散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力,与前两方合用可达散寒解表,祛湿利水之功。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白术、杏仁、薏苡仁、茯苓、泽泻等。

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

(1)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本证同为上焦不得布达通调,唯壅阻之邪为风热,故拟疏散风热,待风热之邪得散,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得复而水肿自消。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或银翘散加减。前方疏风清热,兼能除湿,适用于急性肾炎初起,风水搏击,起病急骤者;后方解表清热之力强,适用于水肿而表热之证重者。常用药物:麻黄、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

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

(1)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本证为热毒内归,影响脾之运化,湿浊内生,湿热蕴结。病性属实,当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祛邪泻实,配合宣肃肺气、理脾除湿之法。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前方解表泻肺,清热利湿;后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痈,两方合用,共达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主要药物有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

4.脾运不健,水湿浸渍证

(1)治法: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本证为脾失健运,水湿浸渍。证属因虚致实,当扶正祛邪、调理脏腑功能;“虚者补其不足,实者泻其有余”,予健脾益气法补虚扶正,利水渗湿法祛邪泻实。

(2)选方用药思路:五皮饮合胃苓汤。两方合用具有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水湿之邪,浸渍肌肤,肢体浮肿不退之证。主要药物有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苍术、厚朴、泽泻等。

5.脾肾阳虚,水湿内阻证

(1)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渗湿。

本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阻。以温补脾肾之阳“补其不足”而扶其正,温肾、健脾二者相辅相成,火生土,温肾可温脾,而健脾可以后天充养先天;以利水渗湿“泻其有余”而祛其邪,邪去正安,有助脾肾功能恢复。

(2)选方用药思路:实脾饮或附子理中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实脾饮偏于温暖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汤偏于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而利水之力弱;济生肾气丸偏于温补肾阳,兼有利水消肿之功。常用药物:炮附子、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山药、山茱萸、牛膝、生姜、甘草、大枣等。

6.肺肾气虚,水湿内蕴证

(1)治法:补肺益肾,利水消肿。

本证为肺肾气虚,水湿内蕴,证属因虚致实,治当以扶正祛邪、调理脏腑功能为原则;“虚者补其不足”,以补肺益肾法治肺肾之气虚而固其本,“实者泻其有余”,以利水渗湿法治水湿之内蕴而图其标。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无比山药丸合补肺汤加减。无比山药丸偏于补益肾气,方中具补益肾精,温肾助阳之品;补肺汤侧重于补肺固表。两方合用加减治疗,共达肺肾同补,金水相生之功。常用药物:山药、肉苁蓉、熟地、山茱萸、茯神、菟丝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泽泻、杜仲、牛膝、人参、黄芪等。

7.肝肾阴虚,水湿内停证

(1)治法:滋补肝肾,利水渗湿。

本证肝肾阴虚,水湿内停,滋阴常易助湿,利湿常致伤阴,治疗两难。唯以滋、利并投,方不至掣肘,故一以滋补肝肾扶其正;一以利水渗湿祛其邪。

(2)选方用药思路:方选杞菊地黄丸或猪苓汤合二至丸加减。前方滋补有余而淡渗不足,故需增入甘淡渗利之品;后二方相配一以淡渗,一以滋养,较为合拍。常用山萸肉、山药、熟地、女贞子、墨旱莲、猪苓、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等。

参考文献

[1]梁杰试论中医治疗水肿.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

[2]潘月丽.小儿水肿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3]卢林耿,柯建利,王中民.中医辨证论治的对应分析方法[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