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3

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刘先军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我国的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受到当地人文、地理、文化的影响,各大城市多以建设前卫建筑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来展现城市风貌。辽东地区历来受到地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制约,建筑产业盲目追求规模,设计上缺乏城市自身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通过将极少主义艺术风格与现代殡葬建筑文化相结合,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在辽东地区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

Abstract:theurbancultureandarchitecturaldesignofourcountryisinfluencedbythelocalculture,geographyandculture,andthemajorcitiesaremoreinordertoconstructthearchitecturalstyleofthecity.Liaodongregionhasalwaysbeenunderthecontrolofregionaleconomyandtraditionalculture,theblindpursuitofthescale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thedesignofthecity’sownlackofstylecharacteristics.ThisarticlethroughtheBenxiCityfuneralservicecenterofthemainbuildingdesign,theminimaliststyleandmodernfuneralbuildingculturecombinetoexplore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minimalismarchitecturedesigninLiaodongarea.

Keywords:minimalismarchitectureinLiaodongarea

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辽东郡。又为军镇名,明初设置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大部分和吉林省一部分。今主要是指大连市、丹东市与本溪市等地。

辽东地区是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钢铁、木林资源的地区,而这种优势并没有成为辽东地区设计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反而辽东地区的设计制造行业一直处于一种不尽人意的状态中。

辽东地区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地区,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建筑风格。但在近几十年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考量逐渐被淡漠。同时,在西方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影响下,大量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盲目模仿,当今建筑已经成为多种前卫风格的集散地,使得建筑样式纷繁复杂。因此,如何依据地区的基础条件与城市文化,将建筑设计使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便成为现今建筑设计领域一大亟需解决的问题。

辽东地区的建筑设计应用与研究还缺少系统的具有连续的实践研究,尤其是对结合极少主义进行建筑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理性的思考与研究。极少主义建筑以一种原形化的空间语汇结合现代材料与建造技术,建构起一种特立独行的设计风尚。且其中隐含的设计思想对当今我国尤其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应用与发展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价值。

本文以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为媒介,简要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说明

本溪市原殡仪服务中心因位于城市中心,原用地选址在项目

功能及开发使用上都不符合该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尤其是城市的现代化交通和社区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了殡仪服务中心进一步的扩展。

现殡仪服务中心规划用地整体环境依山临水,大体呈南北朝向,

略呈东北与西南偏角。整个场地北侧与东侧是山地与丘陵,西侧太子河蜿蜒流过,南侧场地形成开敞。规划用地、污水处理厂连成一体与同向市区的交通相连接。东侧连绵的山地于是去相隔。形成山与水为何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场地空间。地势条件由南侧污水处理厂向北侧由高到低逐渐过渡,中间狭长的河道形成最低点。

该项目的建设规划与主体建筑设计构思摈弃了国内殡仪服务中心多数采用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借鉴了极少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构建一种简洁的构造关系与材质特性,建筑风格宁静肃穆。使人们在体验人的肉体消亡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灵魂净化与精神的再生。

二、设计构思来源

1.设计构想来源

太子河古称衍水、大梁河、梁水。燕太子丹为抗击秦国的入侵

而逃亡于此,故名太子河。这条河,古往今来,生生灭灭,几经

沧桑,演绎多少水激寥廓之事!沉睡卅万年的庙后山人择水而居,碧波缭绕,成为东北历史的拓荒者,是白山黑水最初的坯胎。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上耕耘劳作,孕育出深厚的地域文明。

2.主体建筑之寓意

主体建筑位于项目规划场地的东北处,与场地中心水体连成一个整体。建筑平面形式取自太子河蜿蜒流动的水体的形态。太子河与规划场地西侧蜿蜒流过,既为规划场地增添了自然水景,同时也成为场地规划设计的重要媒介。太子河成为设计构想的源头,流动的水形成了建筑的主题。通过“水“的元素与建筑形态的表达,体现主题建筑与环境的单一与宁静。建筑和场地水体的融合与延伸建立了设计的主题构思,并以此作为整体设计的中心和视点。水依附于建筑并使之具有了灵性,静寂的固体因具有了水的流动赋予了新的生命。

三、设计构想

1.建筑形态既满足功能特点,同时与场地整体布局形式保持统一。

尝试建筑、铺装、水体形成大的整体形态,宾馆与办公楼与之形成疏密对比的关系。停车场位于广场西南方,以半圆形形式出现。几何化的停车场形式,利于车位的设计。运用弧形曲线与水体的曲线形成连接,产生节奏韵律感。建筑以简洁的几何平面与自由曲线形成对比。从东南侧入口进入场地的视觉景象。

2.祭祀区建筑形态的设计过程

祭祀区建筑形态分为三个部分,各建筑形态在外观上即独立又紧密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该建筑,在不同角度产生的不同视觉变化。将祭祀区的建筑以不同的材质来进行实验性的表现,以此探讨建筑传达给观者的感受。白色在主体建筑视觉上更能让祭祀区建筑体现观者的心情——超然平静。

3.虚空间增强了对建筑整体空间形态感知的可塑性。通过视点的位移和流动,形成对建筑空间特征不同的感受。

主体建筑的虚空间是由屋盖、地面、建筑共同构成的连接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空间形态。它是外部空间向建筑空间的延伸,也是建筑空间向外部空间的扩展。日照的移动所形成的光和影对建筑形态的塑造丰富了人们对主体建筑形态的的视觉感官。

3.1垂直虚空间

屋盖的开洞对室内庭院和建筑外空间起到通风、照明的作用,使室内空间环境形成室外景观的视觉效果。

3.2水平虚空间

屋盖、地面与建筑所形成的虚空间形成局部虚空间广场,在祭祀、营业、告别区,因参加祭拜的人群需要有一定的室外空间来等候和松弛心境。虚空间就成为必要的具有遮风、避雨、等候等使用功能的重要空间。

4.空间心理序列

虚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过度,是进入建筑空间环境的序章,为人们感知和体味建筑空间环境形成心理与感官上的连接与过度。虚空间与室内外空间环境的通透与延伸,弱化了单一形态建筑的实体感。使建筑形态与空间环境变得柔软、流动,使人们更易于进入空间环境并与之融合。空间连续不断地包围着我们。通过空间的容积,我们进行活动、体味形体、听到声音、感受清风、闻到百花盛开的芳香。

建筑形态既满足功能特点,同时与场地整体布局形式保持统一。对建筑组合与功能配置进行多种形式的推敲与尝试。对场地基本形式结构的不同设计演化。

四、对基本的设计构架的演化。

1.建筑的几何形式简练而富有整体感,水体与停车厂形成的曲线弧度与其和谐交接。建筑、铺装、水体形成大的整体形态,宾馆与办公楼与之形成疏密几何化的停车场,利于车位的设计。运用弧形曲线与水体的曲线形成连接,产生节奏韵律感。建筑以简洁的几何平面与自由曲线形成对比,体现出极少主义建筑风格的特色。

2.建筑风格趋向—简约、宁静

简约的建筑运用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整体建筑与场地设计采用极少主义的设计手法,使各区域建筑疏密有致的“卧”“扶”在依山傍水的自然怀抱中。在现代简约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几何化的形态处理,突出建筑的形体组合和线性构成关系。以主体建筑作为场地布局的核心,加以树阵、水体点缀其中,形成人流活动空间。将传统的理水造景与极少主义的设计进行重新演绎。

3.建筑外观

建筑设计吸收了一定的极少主义设计风格的特点,建筑形态打破了原有的形体逻辑,将建筑形体分解为单个的符号和元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建筑局部立面设计是将建筑构件抽取出来,形成单一的形体符号,在建筑外观形态中进行构成组合设计,建筑体块之间的错落与分离,为建筑与场地设计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场地设计:在场地平面的设计上,延续了建筑形态规则的几何形态的构成形式,将绿化织物与铺装进行重新的组合。把主体建筑平面当做一部机器进行拆解,局部平面打破了建筑形式的原始状态,各建筑之间围合成的场地空间也随之形成了规则的平面空间。

5.建筑材质、功能及环境

材质:建筑主要采用现浇清水混凝土、透光混凝土、天然石材、高密度纤维水泥挂板相互融合,整体以灰色系为主,营造出平静与祥和的祭祀氛围。

功能:场地充分考虑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的关系,满足祭祀人群活动的灵活性。以祭祀区主体建筑为中心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各功能区与建筑周边的景观绿化相依存。作为祭祀活动的主体建筑,各功能区域合理设置了车道、步道、消防通道及服务通道。遗体通道与建筑融为一体,隐含于整体建筑之中。中心水体将主体建筑中心广场进行划分,使祭祀人群在祭祀活动过程中保持合理的秩序,形成可供舒缓心境的空间。

环境:在主体建筑所围合的内部场地中设置了几何形式的浅水池,与主体建筑前方的广场相呼应。主体建筑区域的的水体平均深度为40公分,通过层层递进的台阶与场地地面相连接。简洁的水体形态点缀于主体建筑各功能区域,通过水面的光影反射,将光与建筑倒影及建筑周边植物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赋予了祭祀区场地内部空间光影运动的视觉效果,减少了空间的幽闭感。

五、结语

该项目建筑设计虽然具有明确的文化与功能的限定性,但这种限定也为极少主义设计提供了可能。极少主义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试图建立一种界限,以此来确立自身的存在。本溪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将极少主义风格与殡葬文化相结合,打破了传统中式建筑复杂的制式,严格的等级形式。通过几何化的简练,将太子河的宁静与灵动结合起来,营造出安详、寂静的殡葬建筑与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张晨曦《吉林建筑大学》出版社2015

[2]《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设计研究》刘钊《山东建筑大学》出版社2014

[3]《赫尔佐格和德默隆的设计思想》中国水力电力出版社2004

[4]《极少主义》北大建筑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极少主义设计在辽东地区的设计研究》提供资助,项目编号:W2014334

作者简介:

刘先军1967年4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汉族,硕士。现工作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