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疟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中医诊治疟疾

王敏1关忠新2

王敏1关忠新2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鑫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150000;2黑龙江省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414-02

【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

【关键词】中医疟疾

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

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

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部分病例有输血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肝脾肿大等。

4.寒战时,末梢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

(二)病证鉴别

1.风温风温多见于冬春,初起恶寒发热并作,无汗或少汗。疟疾则多见于夏秋季节,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汗多。

2.时行感冒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肺卫症状为主,发热持续,一般病程一周。疟疾则休作有时,有疟邪接触史。

3.淋病淋病初起,可有类似疟疾发作的寒热交替,但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下焦湿热症状。

(三)探求病因

1.外感六淫之邪,如风寒暑湿、山岚瘴气、瘴湿毒气等时令之邪,尤其夏秋暑湿,蚊虫疟邪猖獗诱发者居多。南方夏秋之间,蚊蚋猖獗,因乘凉露宿而为蚊虫叮咬,感染疟疾。

2.诸疟由伏邪而成,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导致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朱丹溪等认为“无痰不成疟”,“疟证必有痰涎聚于胸中”。

3.婴幼儿因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和完善。故不论在疟区或非疟区,均易感染疟邪。妊娠期妇女免疫能力低下,亦容易感染。

4.疟后若调护不慎,则可能再发,称为“回头瘴”。“有病瘥以后,或饮食失节,或恚怒伤中,或梳洗感风,又再发者。

拟定治疗原则

1.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

2.针刺疗法常用穴位,如大椎、陶道、合谷、间使、后溪、足临泣。每日1次,或发作前2~3小时针刺,以泻法为主。

3.治疗疟疾必须掌握准确的时机,因“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故服药时间一般以疟发前2小时为宜。

4.在疟疾高发区,建议群众预防服药。药物可选中成药、单验方、青蒿素类制剂等。

5.其他疗法,如膏药外敷、穴位发泡、食疗康复等法,请参考有关资料。

分证治疗

1.邪郁少阳证

治法:和解表里,截疟祛邪。

因邪伏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横连膜原,正邪纷争,故寒热交替,休作有时。《伤寒明理论》说:“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2.暑热内郁证

治法:清热祛暑,截疟达邪。

此即《金匮要略》“瘅疟”之证。《素问》认为其病机乃“阴气孤绝,阳气独发”。阳热之体,感受疟邪,多从热而化,表现为类似阳明经证之热邪亢盛之象,故治当清热生津,祛暑截疟。

3.暑湿内蕴证

治法:苦降辛通,化湿截疟。

素体阴盛者,感受寒湿、疟邪,营卫不和,邪正相争,表现为寒多热少之寒疟或但寒不热之牝疟。暑湿都伤气分,湿温客气为疟,不可乱投柴葛,仲景有湿家忌汗之律。故其治在气分,以苦辛寒清上彻邪,以苦温燥湿祛痰,兼以截疟。

4.疫毒侵袭证

(1)热瘴

①治法:清热除瘴截疟。

感受山岚瘴气,邪郁于内,阳热亢盛,热毒熏灼,甚则热甚动风,而见寒轻热重,或但热不寒,面目红赤,烦渴引饮,甚至神昏痉厥等症。故治当清热解毒,除瘴截疟,并防止热邪上蒙心窍。

②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寒轻热重,常用方如清瘴汤、草果七枣汤。常用药物:青蒿、草果、半夏、枳实、陈皮等。

③根据兼症加减:热甚者,加石膏清热泻火;阴伤者,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④根据变证转方: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用至宝丹或紫雪丹清热开窍;角弓反张者,合羚羊角粉清肝息风解痉。

(2)冷瘴

①治法:除瘴截疟化湿。

阳虚之体,感染瘴毒,多从寒湿而化,证见阴寒内盛之象,如寒重热轻,或但寒不热,呕吐腹泻,苔白厚腻,甚或白厚如积粉。治在燥化湿邪,截疟除瘴。并须防止邪蒙心神之变。

②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属阴寒内盛,治当燥湿散寒,常用方如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常用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等。

③根据兼症加减:湿浊较重者,加强化湿之品,如佩兰、荷叶、石菖蒲等;疟发之时,加常山、乌梅、草果、槟榔等截疟。

④根据变证转方:恶心呕吐,秽浊中阻者,吞服玉枢丹辟秽止呕;嗜睡昏蒙,神识不清,疫毒蒙蔽心窍者,加服芳香开窍之苏合香丸。

5.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祛邪,益气养血。

疟邪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耗伤气血,或素体亏虚者,感染疟邪,遇劳即发,益增其亏。此伤损已在脏阴之络,最难速效,故治当益气养血,温里通阳,或养阴生津,从本缓图,佐以祛邪。待正气渐盛,则御邪力强,驱邪外出,而致痊愈。

参考文献

[1]华华;吴洁;张丽梅;经方拾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2]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