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鼻窦炎术后定期清理术腔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霉菌性鼻窦炎术后定期清理术腔的疗效观察

黄奖章

黄奖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人民医院五官科?533600)

【摘要】目的:观察霉菌性鼻窦炎术后定期清理鼻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01月-2013年07月我院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生理盐水术腔清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生理盐水加氟康唑注射液对患者的术腔进行定期清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菌性鼻窦炎术后定期清理鼻腔能够显著提高霉菌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减少术后复发。

【关键词】霉菌性鼻窦炎术后定期清理鼻腔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080-02

鼻内镜手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霉菌性鼻窦炎等鼻腔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鼻内镜对此处的手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较为全面地清除窦口的病变和更深处的窦内病变,彻底地改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引流,从根本上去除鼻窦内的低氧环境,进而避免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生。但是鼻内镜术后患者存在异常分泌物、鼻腔黏膜肿胀水肿等术后不良反应,术后患者的术腔进行定期处理,能够解决以上术后不良反应,提高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霉菌性鼻窦炎的复发率。我院就对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定期清理鼻腔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01月-2013年07月来我院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7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鼻内镜检查以及鼻窦CT检查,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本组研究中排除了肝功能障碍患者,排除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了未经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排除了哺乳期、妊娠期的妇女,排除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除了语言障碍患者。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2+--7.5)岁。4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布为:23例出现嗅觉减退症状,32例患者伴随有头痛症状,39例患者有鼻阻症状,40例患者均出现脓涕或涕中带血症状。4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为双侧病变。对照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8+--6.9)岁。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布为,22例出现嗅觉减退症状,31例患者伴随有头痛症状,36例患者有鼻阻症状,38例患者均出现脓涕或涕中带血症状。38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为双侧病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鼻内镜手术切除病变钩突,开放病变鼻窦,保留中鼻甲和无息肉样的鼻窦黏膜,并且解除鼻腔阻塞性病变[1]。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3天均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伴有鼻息肉的患者,另外给予强的松激素口服。在术后7天均给予抗过敏药物和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2]。

手术结束后3天开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生理盐水术腔清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生理盐水加氟康唑注射液对患者的术腔进行定期清理。术后第3天开始,将氟康唑注射液25ml加入温生理盐水250ml中进行稀释,第1周每天对患者进行1次术腔冲洗,第2周隔天冲洗一次,从第3周开始改为每周冲洗1次,连续冲洗8周时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脓涕或涕中带血、头痛、鼻阻、嗅觉消退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术腔清洁度、囊泡的生长和消退时间、术腔黏膜上皮化的时间。对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3个月的时间时,采取鼻内窥镜进行检查,保持每月进行1次,持续6个月的时间,查看窦腔内有无霉菌斑及豆渣样分泌物。

1.3临床判定标准

治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采取鼻内窥镜进行复查可见患者的窦口开放良好,患者的术腔黏膜上皮化,患者的术腔内没有霉菌斑及豆渣样分泌物存在。

好转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80%以上的改善,采取鼻内窥镜对患者进行复查可见少数黏膜有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在增生等症状,患者的术腔内基本没有霉菌斑及豆渣样分泌物。无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对患者近鼻内窥镜检查可见术腔内出现了粘连,并且患者的窦口狭窄、甚至出现锁闭,形成息肉,术腔内有霉菌斑及豆渣样分泌物。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定期术腔清除的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402910197.5%

对照组3818101073.7%

3?讨论

霉菌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窦的黏膜上,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霉菌性鼻窦炎多因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血液病、败血症、糖尿病或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期间,常工作和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里以及上呼吸道生理、解剖发生改变妨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均易招致霉菌感染。本病早期症状多为血涕、回吸性涕血、鼻涕后溢、鼻塞或自觉鼻内异味,个别患者伴有面颊部肿胀、头痛,抗生素治疗效果差,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脓液,中鼻甲息肉样变,鼻腔及鼻道内可见豆腐渣样物。霉菌性鼻窦炎病理学可分为5种类型:慢性无痛型、急性爆发型、肉芽肿型、霉菌球型及变态反应型,其中前三者统称为侵袭型,后两者统称为非侵袭型[3]。本研究中多为霉菌球型。鼻窦霉菌病有曲霉菌、毛霉菌及念珠菌等,以曲霉菌感染最多,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加术后定期冲洗鼻窦。CT检查是诊断霉菌性鼻窦炎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鼻窦CT扫描显示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窦腔内可见斑点、砂粒状、斑片状、条索状钙化,与窦壁无紧密关系,骨质改变为窦壁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3]。

据报道霉菌性鼻窦炎占各种慢性鼻窦炎的6%~13%,现在已成为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4];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常因眼胀、头痛、自觉鼻内有臭气、脓涕或涕中带血而就诊。以上颌窦霉菌多见,其次是蝶窦[5]。临床上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方式为主。临床引入了鼻内镜应用于手术治疗中,为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鼻内镜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视野清晰、显著减轻不适感的临场优势,成为了目前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方式。但是,对于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成功与否,手术成功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术后对患者的术腔进行清除护理也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术腔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彻底清除,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手术治疗失败。这是由于,鼻内镜手术后,患者的手术创面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会渗出大量的血清、白细胞以及纤维蛋白等物质,这些分泌物多数与鼻窦黏膜上的腺体分泌物混合在一起[6]。临床实践表明,患者的鼻窦黏膜在手术创伤后,恢复的时间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在鼻窦黏膜恢复期间,虽然其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但是仍有炎性增生出现,甚至还会出现息肉复发。因此,如果不及时的对患者的术腔进行彻底有效的清除,就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仅靠手术不可能将窦腔内的真菌完全清除,有菌残留就有可能导致复发或引致变态反应。在手术的基础上应用抗真菌药物有助于抑制遗留在窦腔内的真菌生长繁殖直至杀灭。而抗真菌药物多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或价格昂贵,长期口服或静脉注射均存在不少问题。采用局部应用的方法,既可减少全身应用所致的毒副作用,又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发挥抗真菌效力,大大节省用药数量,从而节省医疗费用。氟康唑作为静脉用药制剂,对鼻腔、鼻窦粘膜没有刺激,也未发现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氟康唑(fluconazale)属三唑类抗真菌药,用药途径通常为口服及静脉注射。本次研究中,采取氟康唑注射液对患者进行定期术腔清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采取氟康唑注射液在术后1周内,每天进行术腔清除,全面彻底的消除患者术腔内的异常分泌物、术后创面的渗出物等,使患者的鼻腔保持清洁,使其鼻窦黏膜快速恢复。在患者的鼻窦创面恢复3周之后,鼻腔分泌物有所减少后,改为每周清除1次,做到了合理清除,在患者鼻窦恢复8周后,其鼻窦基本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此时,停止对术腔进行清除[7]。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鼻内镜术后定期清理鼻腔能够显著提高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有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王淑仪,李晓宇,马玉生.薄荷油鼻腔洗剂在鼻窦术后患者鼻腔冲洗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喉杂志,2010,25(20):38-39.

[3]刘水明张薇王晓辉,等。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4,1(1):24—25.

[4]汤素琴,?王耀洪.?鼻内窥镜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17):35—36.

[5]赵海云,?佟威,?祥春.?61例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J].吉林医学,2011,32(17):3531

[6]陈枫虹,许庚,史剑波,等.鼻内镜鼻窦手术眼部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43):57-58.

?[7]陆关珍,徐玲芬,沈玲珠,等.鼻内镜术后术腔清洁的方法和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2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