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0例

/ 1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0例

马珑崔宏勋

马珑崔宏勋(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471002)

【中图分类号】R6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172-02

骶髂关节半脱位,又名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患。好发于青壮年和妇女,多因体位姿势不正、肌肉平衡失调忽然扭转腰部而致。自2007年拜孙树椿教授为师以来,作者在他的指导下采用放松手法与整复手法相结合,治疗了20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7~56岁,平均39岁;病程最长15个月,最短1天,平均4.6天;左侧脱位13例,前脱位8例,后脱位5例;右侧脱位7例,前脱位4例,后脱位3例;

1.2诊断要点①均有急、慢性外伤史,患侧腰骶部可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出现放射性疼痛,可伴有麻木、乏力等症状。②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及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均为阳性。③患侧髂后上棘偏上者为前脱位,患侧髂后上棘偏下为后脱位。④X光平片多无明显异常,有的可见两侧髂后上棘高低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骶髂关节间隙两侧不等宽,病程较长者可有骨性关节炎、关节边缘骨质密度增加等改变。

2治疗方法

2.1松解手法在实施复位手法之前均采用松解手法,用一指禅法点按委中、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然后局部施按压、滚摩、揉捏搓擦等手法,使患者骶髂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松解,为下一步复位治疗做准备,以5min为宜。

2.2复位手法前脱位采用髋外侧手法[1]:患者取仰卧位,屈曲膝关节髋关节。施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扶住膝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屈膝屈髋下将髋关节摇晃数次。并将髋关节尽量外旋外展,同时将扶膝之手抵住患侧伤处(骼脊外下沿),迅速将伤肢拔直,同时在伤处之手用力戳按,最后将伤肢拔直。后脱位采用内侧手法[1]: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扶按髋部,另一手握住伤肢踝部,握踝之手在牵引力下环转摇晃下肢数次。扶髋之手改放膝部,使之屈膝髋,并用力向下按压。握踝之手改以拇指顶住患侧坐骨结节后下方用力戳顶。同时,按膝部之手配合握住小腿将伤肢伸直。

在治疗复位后,在髋部及大腿部施以散法、捋顺法[1],二法交替使用3min,作为结束手法。以上手法每日1次,急性期患者3次1个疗程,慢性者7次1个疗程。复位后嘱患者卧床休息,特别是对急性期的病人,病情较轻的患者也要适当卧床休息,避免久站或长时间走动、久坐,使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得以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以恢复骶髂关节的正常功能。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2]。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腰部及下肢活动无障碍;好转:临床症状改善、体征减轻,腰部及下肢活动无障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腰部及下肢活动仍然存在障碍。

3.2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临床治愈17例,显效3例。

4讨论

骶髂关节是微动关节,它在生理上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当体位、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或受到外来暴力的作用,超过了骶髂关节生理范围以外的扭转时,则可造成周围韧带、肌肉的损伤以致发生骶髂关节扭错,关节面排列出现紊乱,导致骶髂关节半脱位。但也有的患者并无明显外伤史,如气候变化、咳嗽、喷嚏、提鞋系带、弯腰取物而致。患者一般多为急性发病,而部分患者由于误诊、漏诊,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拖延。由于没有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导致关节周围韧带、肌肉处于一种慢性损伤状态,并进而产生粘连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致使病情迁延不愈,也给治疗增加了难度,所以早期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临床上有前侧半脱位和后侧半脱位两种情况。因此从解剖及生物力学角度,根据错位方向的不同施行不同手法,才可取得满意效果。通过松解手法可以放松骶髂关节周围的肌肉,使其痉挛得到缓解,松解肌间隙黏连,舒通经络,缓急止痛及为复位手法打基础。复位手法可以使错位的关节恢复到相应正常的解剖关系上。另外,实施手法整复要轻巧、敏捷,不可粗暴。手法一次不成功,可于次日重复进行,切不可连续操作,以避免引起患侧腰直肌牵拉损伤。应注意严重心血管疾患、骨关节结核、肿瘤患者禁用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1]孙树椿.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97-102.

[2]尚天裕,董福慧.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