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3

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肖丽莉刘倚岑

肖丽莉刘倚岑红河学院

【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本文从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等方面分析了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介语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77-02

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研究者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一语言系统的描述曾使用过诸如:“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systems)、“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built-insyllabus)、“习得者独有的语言”(idiosyncratic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competence)等术语。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是塞林克(Selinker)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中介语一词最早是由塞林克首先使用,1972年他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中介语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此后该词确立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为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所接受。中介语理论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以母语为出发点,不断发展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中介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同的概括。纵观学者们的看法,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渗透性、可创造性及石化性等特点。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也即产生中介语的根源。本文试对中介语的成因进行阐述。

一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或表达方式来处理目的语中的一些信息,会依赖其原有的母语知识辅助其意思的表达。而过多的母语干扰会产生语际错误(interlingualerrors),也会出现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套用母语所出现的中介语主要反映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的几个层面上。例如,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把thing读成sing,因为汉语语音系统中没有齿间部位的摩擦音/θ/这一发音,中国学生习惯套用汉语的/s/来处理这一发音。又如,中国学生往往容易在读英语闭音节的同时,在结尾的辅音后面不自觉地加上一个元音,如把cook读成cooker,这是因为汉字基本上都属于开音节的缘故。在词汇方面,套用母语的例子也不少,例如,有人把汉语中的“爱人”(wife)说成“lover”(在英语中指的是情夫或情妇),把“公费医疗”说成“thepublicmedical”(正确的说法应为thefreemedicalcare)等。在语法方面,由于受母语的影响,中国学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Ibuyityesterday.这是因为汉语的词汇没有时态之分。又如:Thoughthetaskwasdifficult,butIfinisheditontime.这也是受汉语习惯说法影响的结果,还有把Idon’tthinkitisgoodenough.说成Ithinkitisnotgoodenough.

二所学有限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学习者因为所学目的语的知识有限,把目标语中的个别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规则来使用,创造出不具有母语特征又不是目标语的中介语形式。学习者常将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滥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既不带母语特征,目的语中又没有的结构变体。例如:Whatdidheintendedtosay?这类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在于学习者把表示过去时的动词加后缀-ed的规则推而广之。又如:Idon’tknowwhenistheplanegoingtotakeoff.这是由于学习者滥用英语特殊疑问句的语序造成的。

学习者在无法用现成准确的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用同义词或者近似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从而形成中介语。回避、转述、借用、造词是较常用的交际策略。它们是中介语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英语初学者想表达“Lookbeforeyouleap”(三思而后行)这一意思时,因想不起或忘记leap这个词,便会回避这个单词,而用常见的单词run代之。又如:学习者在不会表达“It’sthetimetogooverthetext”时,就换成“Thisisthetime,gooverthetext”这一不合语法的说法。

三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

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学习者常常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直接套到外语交际中去。由于两种民族文化中诸多差异因素,套用的结果就会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除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套用母语模式外,这种套用母语的模式还反映在语用方面。例如,何自然先生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个表示祝愿的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初学英语的人们由于不知道用一句简单的英语GoodLuck来表达,而照字面意思表达成:Gotoworkhappily,andcomebacksafely!这句子虽然没有语法、用词方面的错误,但它是中介语,因为操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环境下,不会说这样的话。由于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对目的语的功能运用不当。由此而产生的中介语在交际中可能会产生文化错误或导致误会或交际失败。例如,在中国,“张奶奶”、“王爷爷”、“李叔叔”、“赵阿姨”等可在社交中使用,但在英语中这不属于社交用语,称某人“UncleJohn”,“GrannyNancy”违反了交际的原则,显得不伦不类,而且会引起被称呼方的不快,造成交际失败。再如,在交际称呼称谓中,中国学生习惯于“老师好”一类的问候语以示尊敬,因而见面时中国学生也往往说“Goodmorning,teacher”,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和“driver”、“cook”等词一样,仅是表示某种职业的名词,而不是称呼语,更不是尊称。所以中国人常用的“Teacher+姓”一类的中介语,在英语中是没有的,此即所谓的Chinglish。可以看出,受文化因素的干扰,语用层面上的负迁移产生出的中介语会使交流受阻。可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文化上的比较,找出语言表现上的共性与特性,以增强文化的敏感性,培养二语思维能力。

四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

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也是产生中介语的一个原因。很多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习得者对所学语言的态度、焦虑状态和习得动机等。例如,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二语习得者往往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害怕出错,不愿进行新的语言尝试,如果习得者本人意识到自己处于这样一种情感状态,就要进行积极改正,减少中介语陷入僵化的机会。再如,习得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表层动机(surfacemotive)和深层动机(deepmotive)两种,持有表层动机的习得者学习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文凭、好工作或者高工资等,而持有深层动机的习得者学习目的往往是为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或者获取知识等。单纯依赖表层动机来学习英语的学习者,以取得外部的物质条件为学习最终目标,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旦考试通过或预期目的达到,便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其中介语也易于陷入僵化。而那些具有深层动机的学习者通常对英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不是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的终点,而是以能否掌握和运用英语为最终目标。他们对平时的英语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想方设法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显然,这部分的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要比靠表层动机学习的人进步要快,其中介语也不易陷入僵化。

五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

教师某些不正确或者不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教学方法不当,选用的教材的某些语言表达不够地道,难度不当也是中介语形成的一个原因。教师业务水平及对待处理中介语的态度都与中介语的产生有关。一方面,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促进自己的语言教学能力,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最优化输入;另一方面,教师应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处理习得者的中介语及其僵化现象。对于习得者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应该一味地进行指责,而应结合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和所出现错误的性质进行分析、纠正。例如,初学者在刚接触英语时,学习兴趣较浓,也易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此时教师一定要从严治学,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以防止僵化现象的进一步发生,而对学生在口语表达或语言交际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不需要当场纠正,以免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多读多练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此外,教材编写不恰当也会导致中介语出现。目前,有些教材在编写时书面语与口语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美式英语也和英式英语混淆在一起,这就使学生不能准确学习和使用英语从而导致僵化现象的发生,而这种原因导致的僵化一般也很难清除。因此,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材时应注意这些问题。

通过对中介语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看出中介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中介语理论将会在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外语教师,了解、领会中介语理论,并把它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一定会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2]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3]Krashen.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GroupLimited,1985

[4]Selinker,L.Interlanguage[J].IRAL,1972(3):25~30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宋庆伟.初探过渡语及其石化现象与外语教学的关联[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1)

[7]周红云.语言的僵化现象[J].外语界,2003(4)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2)

[10]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11]王立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