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理论与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4

成就动机理论与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分析

张华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近些年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考研这一提升能力的路径,“考研热”持续升温。论文从成就动机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大学生考研过程中制约其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以学习态度、个人奖励、适应能力等形式出现,继而为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成就动机理论;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

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ofcollegestudents'entranceexaminationforpostgraduatestudyfromtheperspectiveofachievementmotivationtheory

ZhangHua

SchoolofEducation,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

【Abstract】Inrecentyears,dueto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etyandtheincreaseofemploymentpressure,moreandmorecollegegraduateschoosethepathofpostgraduateentranceexamination,whichistoimprovetheirability.Fromtheperspectiveofachievementmotivationtheory,thispaperanalyzestheinfluencingfactorsthatrestricttheachievementmo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theprocessofpostgraduateentranceexamination.Thesefactorsappearintheformoflearningattitude,inpidualrewards,adaptability,etc,andthenputsforwardsom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forstimulatingtheachievementmotivationofstudents.

【Keywords】achievementmotivationtheory;collegestudents;postgraduateentranceexamination;theinfluenceelements

与前几年相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也更加严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倾向于追求高层次的自我提升—考研,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考研热”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在考研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的。论文从成就动机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制约大学生考研的影响因素,并就如何发挥这些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具体采取哪些对策做出一些探讨。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概述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默里最先提出了成就动机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有二十种基本需要,而成就需要居于其他需要之首,并且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或趋势。之后经过其他心理学研究者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为一种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即是激励着个体为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社会目标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许多学者都认为成就动机对人的行为成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学者张兴贵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越他人的人格力量[1]。而像其他的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等心理学理论也都处于炙手可热的地位。

(一)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20世纪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第一次通过测验方式对成就动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麦克利兰提出了三种重要的动机需求理论:对成就的渴求(Needforachievement)、对亲密关系的需求(Needforaffiliation)及对权力的向往(Needforpower)[2]。以上三者处于平行并列的关系。

其中第一种对成就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个人有想取得重大成果、克服难题并享受这种乐趣的心理需求。而且高成就动机的人更倾向于选择或者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这种目标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的,不是假大空、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感。这类大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取得成就动机的满足,与之相反的是低成就的人更容易选择难度低的目标。第二种对亲和的需求则表现在个人对良好的社交关系的需要。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个体产生互动行为并且期望得到友好的反馈,这样能给予个体很好的鼓励性内驱力。第三种对权力的需求表现在行为上是指渴望拥有实现更高目标的能力,但期望别人能够配合和服从进而更好的完成目标。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是否能利用自己具备的某些技能来达到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它并不是指个体真正的能力水平,而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3]。所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人们做任务的达成程度以及发生特殊情况时从中恢复的能力。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呢?

班杜拉提出了主要的四个途径,分别有:第一,亲身经历的经验获得,为学习者自己的能力直接提供反馈,尤其是学生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第二,替代性经验,即提供一些关于他人成就的信息进行比较。这时就能体现出榜样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当学生观察到和自己水平相似的个体成功时,自我效能感也会提高。第三,言语说服,给学习者提供别人相信他能做什么的信息,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说服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第四,生理状态,学习者通过身体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感受来判断他们完成当前任务的能力。通常处于身体失调状态下的人更倾向于追求成就感的获得。

(三)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关于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的认知理论是归因论的根源所在,之后由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韦纳及其同事发展成为了动机研究领域中为人们所比较关注的一种理论。海德把产生行为的原因分为了内因和外因两类,同时提出共变原则,用以说明人们找出事件原因的过程。他认为人们通常觉得一定的行为倾向取决于各种原因,人们会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归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韦纳将认知因素引入到成就动机理论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成就动机进行研究和探讨,继而得出人的成败对未来成就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他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使成就动机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韦纳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认定存在四种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原因都可以从原因部位(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三个维度加以划分。个体对成败不同维度的归因会对其个体以后的态度、行为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成就动机理论下大学生考研现象的成因分析

根据不同的成就动机理论在我国教育背景下的运用,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理论对大学生考研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一)基于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分析

当前考研人数之所以占据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一直上升的原因多是因为大学生想要通过考研这种途径来取得一些重大的成果,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想要弥补高考发挥失误而造成的个人损失,比如未能去自己梦想的学校或者是攻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等;还有些人则是想用考研改变生活现状,其中也不乏部分学生是因为家人的期望和鼓励而做出考研的决定。但是与那些已经习惯了校园里的舒适安逸,从而忍受不了找工作的四处奔波的大学生相比,上述具有高成就动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如对院校的办学层次、水平和学术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目标院校。通常来说,这类大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更能认清现实状况和从自身作出调整进而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基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随着我国相继出台一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总量在持续增长,高校的扩招速度大大超过人口、经济、基础教育发展等增长速度。因此,引发的后果是是大学生整体质量的下降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比如专本科生的数量已经远远处于供大于求的形势,而目前来说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还尚处于一个未饱和的现状下。于是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改变生存空间,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考研,去接受更高的教育、获取更多的知识成就、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文凭,从而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同时,为以后在城市里就业和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

(三)基于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处于就业和升学的十字路口中间,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就业事实就是高学历更容易享受高回报的待遇,更容易走向成功,由此激发了大学生对于考研的渴望或者说是对知识的追求欲望。此时他们处于一个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希望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当然如果能够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结果之一。此类学生着眼于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身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总体上具有统一性[4]。

三、大学生考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大学生考研过程中,对其成就动机起到不同影响作用的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给予学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结合大学生考研的环境和上述探讨的三大理论,本文分析出影响大学生考研成就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它是由个体在后天环境里逐渐习得的,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力、情绪变化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从大学生的行为倾向上看,学习态度一般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5]。在考研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态度具体包括:

1.对学习材料的态度。大学生在考研时所选的专业可能是与本科相同,也可能是跨学科专业。尤其是对于跨学科考生来说,如果对所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有一种想要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知识的掌握。相应地,他们的考研成果也会优于那些对学习材料无多大兴趣的大学生。

2.受以往的本专科学习经验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原来的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学习成果,这会对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成就动机产生一种强化作用。换言之,当大学生对当前所学材料和学习氛围持有认同感时,他们更有可能主动去制定学习策略学习。

3.受到来自网络和现实的多种声音的影响。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接触到网络信息,上面有关于考研内容的多样化表述,比如他人考研的经历分享:考研前后的心理落差和考研难度的吐槽等。如果是接触到考研成功的信息,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将会大大增强,反之减弱。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从同学或者家人那里听到关于考研的信息,如果是身边的人对考研持有认可态度,大学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使他们追求成功的态度更加明显。所以说学习态度是影响大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个人奖励

奖励对考研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如果对完成一定阶段小目标的大学生给以适当的奖励,会让他们拥有学习快乐的体验,得到付出就有回报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难以比拟的成就感,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在考研的艰苦环境下,大学生往往在行为特征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喜欢以用行动证明和表现自我的形式来获取他人的正面评价,奖励对于成就动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奖励的层次性。大学生要明确奖励的获得要求,不可以随意或者不加限制的给予个人奖励,应该是按照阶段性目标的难易程度给自己大小不同的奖励。在严格依据事实的层次基础上,划分奖励的等级,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认真和积极的态度。

2.奖励的竞争性。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奖励,可以是与自己相比较的情况下的学习进度,但同时也要注意与他人的学习竞争,这样可以避免陷入自我满足的恶性循环里。如果与自己相比,制定的目标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那么获得奖励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对于学生的成就动机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在与他人的竞争中也要保持一个适当的竞争水平,就像麦克利兰的研究中说明实施主体需要指定的是切实可行的计划,具体操作后更能让大学生自身有追求自豪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的目的。

3.奖励方式。对于大学生在完成目标后,采取的奖励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获得一些购买事物的权利或者是出去旅游的权利等。在学习紧张的环境下仍能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当然,大学生周围人的肯定性评价,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学习者的奖励,所以即使是以口头上的赞扬等同样也会极大增强学习者自豪感的获得。

(三)学习支持

学习支持顾名思义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关于学习上的肯定、认可的情感倾向。它是一个促进大学生考研成功的直接且重要的因素。麦克利兰认为个人对亲和的需求是影响人的成就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亲和的动机需求表现为个人对良好的社交关系的依赖性,好的社交关系能成为个体的鼓励性内驱力[6]。而大学生对亲和的需求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人群:家人、朋友和同学。

家人作为每个个体都最为依赖的情感对象,他们身上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他社交关系的特殊意义。就事实而言,经常受到家人鼓励的孩子会比受到冷落孩子的自信度要高出很多。所以家人在大学生考研的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是能激发其良好的内驱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朋友和同学多是与大学生处于同样的选择境遇下,大学生可以就考研时遇到的问题与他们进行讨论,以寻求多样化的学习反馈和建议,比如就学习资料方面的互相答疑、交流学习都有利于他们的共同进步,以此大大增强大学生考研的成就动机,促使他们在这样互帮互助的氛围下提升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四)适应能力

大学生考研前和考研中几乎是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因此会考察到大学生外界适应能力的强弱。适应能力,通俗地说是指人为了在不同环境更好的生存而作出的在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使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能力。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在考研前是处于一种无目的的、松散的生活状态,但考研的大环境要求他们要做出自我调整,包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调整。

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大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时不能再采取逃避或者无所谓的态度,或者是将其简单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韦纳在归因理论中提及,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7]。这对具有高成就动机的考研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具致命性的错误。这时候就要看大学生能否通过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帮助自身做出心态上的调整。再者是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要发生改变,表现为其生活作息的改变,对于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作用,正确的生活作息能够让大学生保持生理上的动机需求。

四、在考研过程中激发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其考研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减弱主要因素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考研不同于平时的考试,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加上当前僧多粥少的招生现状,大学生应该明确考研的残酷和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8]。比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保证计划的可操作性强,可以细分到七天一个小目标或者一个月一个大目标的完成等诸如此类,并非是浑水摸鱼式学习,否则学习进度将很难保证。态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重要保障。考研,不管从知识层面还是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众多综合因素来看,对所有备考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合理的学习计划则能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尤其是态度起到很好的引导修正作用。但是合理的学习计划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对考研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中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内在的要求。每一次新的学习计划的执行都是大学生对新事物的一次挑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需要。

(二)控制学习难度

大学生考研时极有可能是跨专业,对于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多半是陌生的,这个时候大学生不能太过于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会带来极大的挫败感。这种情况下不管家人或者朋友给其提供的支持或多或少都会让他们徒增压力。所以大学生要适当控制学习的难度,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不要钻牛角尖,避免出现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的情况,继而保持自身的高成就动机。又或者偶尔给自己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大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时,亲朋好友的支持才会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这样一种适应能力的锻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实施奖惩结合的学习方式

就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成就动机是一种克服障碍、取得重大成果的心理需求或者倾向,它的本质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大学生获取这种内在驱动力的方式通过奖惩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得到最直接的表现。人在追求成功时如果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继而能提高其成就动机。同样地,大学生在考研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奖惩方式,那么他得到奖励时也能够保证其学习动机的提升。而适当的惩罚则不会让大学生陷入低效能感的恶循环,反而会成为提醒他们要努力学习的警钟,时不时地通过这种学习效果的反馈,巩固和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参考文献:

[1]王学松,刘明朝.浅谈成就动机理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2):37-38.

[2]Zimmerman,BarryJ.Self-efficacy:Anessentialmotivetolearn[J].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000(25):82-91.

[3]彭琼,王警可.学习动机理论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3(5):15-21.

[4]毕蕾.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大学生考研心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3):160-161.

[5]朱敬东,彭慧.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网络学习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19-21.

[6]张希琳,张川东,陈希,徐洁.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J].文教资料,2018(26):92-93.

[7]梁丽萍.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32-36.

[8]周喜华,王露.高师考研生择业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12):1881-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