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

王艳爽

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8~12岁,近视度数-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中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围,说明对角膜代谢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内皮细胞计数

角膜塑形镜又称为OK镜,是通过配戴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逐步改变角膜的弧度,从而达到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的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治疗方法[1]。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非手术矫正近视的一种方式已有一定历史,目前在全球范围业已推广,随着高透氧材料的发展,现在以夜戴为主,然而,从科学角度看,角膜塑形镜夜戴是否会对角膜产生不良影响有待验证。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进行角膜形态及内皮细胞的测量,随访6个月时间,观察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片后角膜曲率、厚度的变化以及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1年3~8月在我院视光门诊就诊的60例(60只眼)轴性近视眼患者,男27例,女33例,年龄8~12岁,平均(10.96±1.63)岁。近视屈光度(散光换算成等效球镜)范围-0.75~-3.50DS,平均(-2.65±0.68)DS,散光度数<-0.75DS。排除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眼部其他疾病和角膜接触镜配戴禁忌,在患者及家长知情同意后准入。

1.2镜片选择

采用伟博公司角膜塑形镜,内表面为反几何四弧设计。材料为E&E,DK值为140,直径11.18mm,中心厚度0.20~0.22mm。

1.3研究方法

1.3.1验配方法首先排除角膜塑形镜配戴禁忌,其次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眼部健康情况,在排除眼部其他疾病后挑选合适的试戴片进行试戴,较为理想的镜片静态配适要求镜片有良好的中心定位,中央为3.0~4.0mm的平坦接触区,旁中央反转弧处有1.0~2.0mm的荧光充盈区,定位弧与角膜平行接触,有1.0~2.0mm的周边弧荧光充盈,动态适配要求眨眼时镜片的活动度在0.5~1.0mm。通过试戴找到最理想的镜片后,按照参数订制镜片。要求患者夜间配戴,时间为8h以上。

1.3.2随访检查配戴前、戴镜后1d、1周及1个月、3个月、6个月按照要求来院复查,每次均需检查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计数以及中央角膜厚度。

1.3.3角膜形态测量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每眼测量3次,取平均值后分析角膜曲率。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每眼3次,取平均值,整理并分析数据。

1.3.4角膜内皮镜检查日本TOPCON角膜内皮镜每次在同一区域测量3次,同时点击分析细胞数目150个以上,数值取平均值。

为减少测量误差,戴镜前后所有检查均由同一检查者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只取右眼数据,测量数据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角膜塑形患者对矫正及裸眼视力基本满意。角膜曲率减小在配戴后1d已出现,1周~3个月内减小最明显,3~6个月无明显改变;角膜厚度下降也集中在3个月内,而后趋于稳定;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无显著变化。随访患者在戴镜期间未出现明显的角结膜并发症,偶有角膜点状混,及时给予处理后均已修复。

2.2戴镜前后平均角膜曲率比较

配戴前平均角膜曲率为(43.455±0.99)D;配戴后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为(42.143±1.04)D,比戴镜前降低,即戴镜后的平均角膜曲率均比戴镜前更为平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6个月角膜平均曲率为(42.09±1.03)D,与配戴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戴镜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变化

戴镜前中央角膜厚度为(567.85±23.64)μm;1周开始变薄,3个月达到(553.00±23.3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厚度变化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个月为(554.2±25.61)μm。

2.4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戴镜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角膜是中央部弧度较大、而周边部弧度较小的非球表面,所有的隐形眼镜的后表面基本都是按角膜这种弧度改变而设计的,然而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却相反,镜片中央部弧度较小,而周边部弧度较大,利用镜片中央比角膜小的弧度设计将角膜压平,而利用镜片周边部大的弧度固定于角膜并增加对角膜中央部的压力,这样的协同作用使角膜中央变得平坦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2]。近视度数下降与角膜曲率变平坦是评估角膜塑形术效果的关键指标,Swarbrick等[3]发现屈光度改变、角膜变平主要发生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内,配戴第1晚最明显,7~10d后逐渐稳定。本研究发现戴镜3个月后与戴镜前平均角膜曲率值明显降低,3个月以后变化不明显,6个月角膜曲率和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近视度数下降和角膜曲率的变化规律都可见戴镜前期确实是角膜塑形的快速改变、主要变化期,而3个月以后是角膜形态维持与稳定期。同时,由于角膜特殊的生理功能,即具有记忆和恢复功能,说明疗效是暂时的,结果是可逆的[4]。

角膜厚度在3个月内变薄,但都处于正常范围内。3个月以后至6个月仍然持续处在比戴镜前薄的厚度,但3个月和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厚度就开始改变,而变化期也主要集中在3个月内,3个月以后至6个月角膜厚度都处于相近的变薄状态。

角膜塑形镜配戴后发现角膜中央厚度变薄,而中周区增厚[5]。角膜塑形镜的反向几何设计使得镜片后表面与角膜前表面的薄泪眼层发挥液压作用,从而促使镜下部分角膜上皮从中心移至周边部。国外的研究发现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30d后,角膜中央区薄化,表层上皮细胞移动,而旁周边部角膜同时出现增厚反应,说明角膜变薄并不是角膜上皮细胞数目的减少而是细胞移行,也就是说,角膜塑形术仅通过压力改变了角膜的形状,而没有引起角膜结构破坏性的改变。并且,在科学规范验配前提下,未发生明显的角结膜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未发生显著变化。从而说明长期使用高透氧材料对角膜影响不明显,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由于角膜塑形镜的反向几何设计,可使屈光度数有效下降,使角膜形状发生改变,然而变化都发生在戴镜早期3个月内。这种早期的反应可能与角膜对角膜塑形镜片适应过程中的角膜结构暂时性调整有关[6]。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改变说明角膜的有氧代谢并未受到影响。因此,从总体上看,角膜塑形镜是安全且有效的矫正近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培英,迟蕙,张缨,等.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8):680-683.

[2]褚仁远,谢培英.现代角膜塑形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8-9.

[3]SwarbrickHA,WongG,0’LearyDJ.Cornealresponsetoorthokeratology[J].OptomVisSci,1998,75(11):791-799.

[4]王跃静,陈独娅,成伟,等.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临床观察和并发症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8):1582-1584.

[5]SridharanR,SwarbrickH.Cornealresponsetoshort-termorthokeratologylenswear[J].OptomVisSci,2003,80(3):200-206.

[6]顾敏,祁勇军,李斌辉,等.角膜塑形术阻止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1):2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