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道岔工电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地铁道岔工电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

张燚

张燚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36

摘要:本文主要对地铁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常见道岔病害的整治方法,希望有助于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的整治,提高道岔的运用质量,确保道岔可靠稳定的工作。

关键词:道岔病害;原因;整治

道岔结合部的病害是道岔故障多发的主要因素,工电双方一直坚持整治,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对道岔设备结构、原理、性能、技术标准等理解不透、掌握不清,导致调查结合部病害找不准,整治方法不当,病害得不到有效克服,使道岔设备的运用质量不高,下面就道岔工电联整的原因和整治方法进行探讨。

1道岔病害的原因分析

1.1上不准

①道岔轨距偏差:肥边,侧磨,轨距块或支撑铁作用不良,特别是岔根处轨距;

②基本轨方向不良,水平不好;

③道床框架尺寸不准,特别是刨切点处、岔后轮缘槽宽度、尖轨跟端支距;

④各部销子旷量超标。

1.2下不稳

①道床排水不良、翻浆冒泥;

②枕木失效、扣件脱落;

③滑床板吊板严重。

1.3三道缝造成基本轨横移

①“三道缝”之一指基本轨轨底边与滑床台边有缝隙;

②“三道缝”之二指基本轨外侧轨颚及轨底上部与轨撑接触部分有缝隙;

③“三道缝”之三是指轨撑尾端与滑床板挡肩有缝隙,轨距调整块离缝.

2道岔病害的检查措施

2.1一看

采用远看近看相结合的方法。静态时,直股看轨向,单开道岔工务通常都是以直股作为道岔的基线。曲股看圆顺,看曲基本轨是否呈抛物线状;顶铁是否调整良好;基本轨轨底胶垫是否破损、缺失;转辙机及杆件安装是否方正,尖轨和基本轨是否爬行等。操纵道岔时,观察密贴、缺口是否变化,转换过程各牵引点是否平顺、同步。

2.2二听

道岔转换时,细听转辙机及道岔各部位是否有异常声音,重点关注道岔解锁、锁闭、列车过岔的过程,可能存在滑床板吊板,尖轨拱腰,胶垫破损,钢轨扣件失效,螺栓松动,顶铁不靠,间隔铁、长短心轨连接螺栓过紧过松,道床不稳等病害。

2.3三测

工务方面:测轨距、开口、框架、支距尺寸、轮缘槽宽度,发现直股方向存在不良和曲尖轨矢度有偏差时,应使用弦线测量具体的偏差值;信号方面:测动作电流、故障电流、电机阻值、转换阻力、拉力,开程、锁闭量、空动余量等。充分发挥科技手段,运用集中监测,分析道岔电流曲线、功率曲线、转换时间、表示电压、表示缺口变化量,有效发现道岔运用状态变化。

2.4四试

根据技术要求对道岔密贴段分别进行2mm、4mm、10mm试验是否达标。建议采用2/4mm组合式试验棒测试。

3道岔工电联合整治方法

3.1道岔钢枕、灰枕不方正,道床不实

存在问题:道岔枕木不方正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夏季尖轨爬行严重时,造成表示杆吊铁与钢枕滑床板相碰,存在问题反弹情况,是工电结合部整治上的顽疾。

整治方法:进行道岔枕木整治和方正捣固。整治时,先注意克服工建尖轨爬行,然后对钢枕方正加固后进行防滑处理,一般工建用拉板条与前后灰枕固定。

3.2尖轨、基本轨爬行

存在问题:由于受气温变化等外界影响,基本轨、尖轨爬行会影响道岔方正,造成各牵引点锁钩别卡严重,锁闭框无调整余量,致使道岔不锁闭或不解锁。

测量方法:以锁闭框螺栓为基准点,用方尺卡在直基本轨上,找准本侧基准点,测量另一侧基准点,所测量的数值即为存在的偏差。

整治方法:工建进行道岔拉方,信号部门配合道岔整治后调试。信号标准是两侧基本轨上锁闭框的安装孔前后偏差不得大于5mm。

3.3道岔开程大,斥离轨锁钩凹槽与锁闭杆凸台间有缝隙,即“虚钩”

存在问题:主要发生在工建道岔曲尖轨第二牵引点上,由于曲尖轨出厂运输过程中或放置不当,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尖轨受伤造成曲度几何尺寸不达标,道岔开程变大,斥离轨锁钩凹槽与锁闭杆凸台间有缝隙。可造成列车通过道岔后,转辙机内检测斥离轨的检测杆发生变化卡缺口。

检查办法:测量“虚钩”处尖轨开程是否超标,可以直接观察第二牵引点锁闭杆凸台与锁钩凹槽间是否有缝隙,间隙越大说明虚构越严重。

整治方法:首先测量“虚钩”处尖轨开程是否超标。如一是道岔开程在上限,看与另一侧开程是否有偏差,锁闭量是否标准,然后确定调整锁闭杆;二是道岔开程大,在不大于85mm之内,可联系工建对曲尖轨根部两侧轨距调整块进行调整,使尖轨在根部的开程就开始减小,这样可调整到标准范围内;三是道岔开程85mm至100mm之间,需工建部门对道岔开程大进行确认,确定整冶方法,对道岔曲尖轨进行调整曲度或更换曲尖轨。应急处理时,在保证锁闭量标准的前提下适当让开程有偏差,以保证大缺口的正常使用。

3.4基本轨横移

存在问题:道岔转辙牵引处工建基本轨轨距调整块使用不符或不起作用,使基本轨与扣件固定站螺栓有间隙(1-2mm);滑床板固定螺栓松动或失效。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基本轨位移,缺口易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卡缺口故障。

检查方法:一是看静态时各牵引点工建基本轨扣件、轨距调整块、滑床板固定螺栓是否松动;二是看列车通过时,滑床板固定螺栓是否上下窜动,车过后基本轨横移多少,缺口变化有多少。

整治方法:配合工建对存在问题逐一解决。

3.5工建道岔宏观不密贴

存在问题:道岔顺向直股时(双机道岔),道岔第二牵引点直尖轨与曲基本轨之间有3-5mm间隙,造成道岔宏观不密。信号调整密贴时在锁闭铁处加调整片调整,虽然能使密贴调整到基本宏观密,但使转辙机阻力过大,直尖轨出现弯曲,密贴力过大,有时易发生反位接车后,道岔返回定位时道岔卡阻不能锁闭的故障。

检查方法:如发现这种问题主要进行道岔几何尺寸的测量,先把直基本轨与曲基本轨内轨距测量,一般测得数据为1510mm左右(信号的安装标准为1505mm)。

整治方法:先把道岔扳至反位(道岔反位必须宏观密贴),然后请工建部门对第二牵引点轨距进行测量,改曲基本轨,达到要求后信号配合调整道岔密贴。如以上整治办法未达到效果时,建议工建更换硬弯尖轨。

3.6工建道岔尖轨吊板

存在问题:道岔尖轨吊板现象十分普遍,吊板严重时道岔转换阻力过大,造成道岔尖轨反背不能锁闭。

检查方法:分静态和动态时观察统计定反位吊板数量,针对连续三块以上滑床板吊板的需重点解决。

解决方法:联系工建确认,可以对单独对过高岔枕进行下落,也可以将该处的滑床板绝缘胶垫更换为薄型,经过列车碾压后继续调整二至三次,如个别滑床板吊板问题仍存在,需联系工建更换拱腰尖轨。

3.7尖轨翘头

存在问题:一种情况是尖轨根部焊接时,竖截面不平行,造成底大上小,越往尖端方向越翘头;另一种情况是某个岔枕或滑床板过高,将尖轨尖端垫起,尖端密贴时,不能顺利进入基本轨刨切面内。

检查方法:转换过程中观察尖轨尖端解锁后是否上翘,密贴时是否有密贴困难的现象;密贴后观察尖轨尖端与基本轨轨顶底部是否有一至二毫米的间隙。

解决方法:联系工建进行确认,有必要时进行脱杆检查,对焊接工艺不良造成的翘头,工建要重新焊接,信号配合调试;对第二种情况要求工建进行落枕或调整滑床板解决。

3.8道岔“三道缝”

存在问题:道岔三道缝病害的存在,使列车通过时或试验4mm时,不能阻止基本轨横移,压不住、顶不死,造成道岔方向不良、轨距变化、4mm失效、表示缺口变化。

解决方法:联系工建部门做好道岔“三道缝”的处理,有效保证道岔框架结构的稳定。例如:更换或调整轨距调整块;滑床板卡槽与基本轨缝隙间加装轨调片等。

参考文献:

1.陈伟革.电务道岔整治作业手册[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