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暴雨特征分析及防洪减灾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潼南区暴雨特征分析及防洪减灾措施

黄涵1王玺2彭田1

(1潼南区自然灾害预警预防中心,重庆402660;2重庆市潼南区气象局,重庆402660)

摘要: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导致各个地区气象灾害频发,其中暴雨作为潼南区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由此对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及损失巨大。本文利用潼南区1989-2018年暴雨及大暴雨日数统计资料,重点探讨了潼南区暴雨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月变化特征,并提出有效的防洪减灾措施。结果表明:1989-2018潼南区暴雨日数共计85d,出现大暴雨日数11d,而1989-1998年暴雨与大暴雨日数最少,分别为25d与2d;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87d/10a与0.136d/10a,暴雨日数集中出现在每年的5-9月份,以7月份暴雨日数最多为22d,占到总数的25.9%。4-9月份都有可能会出现大暴雨过程,其中7月份大暴雨日数最多,占到总数的36.4%。基于此,做好潼南区防洪减灾工作,保障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刻不容缓。

关键词:潼南区;暴雨;大暴雨;特征;防洪减灾

1资料与方法

本文通过统计潼南区1989-201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将暴雨日数定义为日降水量不小于50.0mm的日数,将大暴雨日数定义为日降水量不小于100.0mm的日数。主要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针对该地区近30年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月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潼南区暴雨特征分析

2.1暴雨日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表1各年代暴雨与大暴雨日数(单位:d)

图1潼南区1989-2018年各年份暴雨及大暴雨日数(单位:d)

据统计,1989-2018年潼南县一共出现暴雨日数85d,出现大暴雨日数11d,年平均出现暴雨日数2.8d,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0.3d。由上图1能够看出,近30年来潼南区暴雨日数与大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且两者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87d/10a与0.136d/10a,由此可见暴雨日数变化趋势较为显著,而大暴雨日数变化相对平缓。就暴雨日数而言,年暴雨日数最多为6次,出现在1998年与2012年;最少为1次,出现在1990年、1991年、1997年、1999年、2004年与2006年。就大暴雨日数而言,年大暴雨日数最多为1次,出现在1989年、1998年、2004年、2005年、2007-2011年、2013年与2015年,而其他年份均未出现过大暴雨天气。

2.3暴雨的月变化特征

图2潼南区1989-2018年各月份暴雨及大暴雨日数(单位:d)

由上图2能够看出,近30年来潼南区3-10月份都出现有暴雨天气,其暴雨日数分别为1d、3d、9d、17d、22d、20d、11d、2d。由此可见,潼南区暴雨日数集中出现在每年的5-9月份,一共出现暴雨日数79d,占到暴雨总日数的92.9%。其中夏季(6-8月)暴雨日数最多为59d,占到总数的69.4%,以7月份暴雨日数最多为22d,占到总数的25.9%。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未出现暴雨过程。就大暴雨日数而言,4-9月份都有可能会出现大暴雨过程,其大暴雨日数分别为1d、0d、2d、4d、3d与1d。由此可见大暴雨日数集中出现在每年的夏季(6-8月),共计9d,占到总大暴雨日数的81.8%。其中大暴雨日数最多为4d,出现在7月份,占到大暴雨日数总数的36.4%。

3防洪减灾措施

3.1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潼南区自然灾害预警预防中心应当重视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使当地民众能够明确气象灾害的成因,并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当气象灾害发生时,民众能够及时对气象灾害进行处理应对,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及损失。

3.2加强暴雨天气监测

潼南区自然灾害预警预防中心应当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的监测理念,及时对全区的水情及雨情进行准确了解,并掌握该地区暴雨的发生发展规律,还要严格做好暴雨中长期预报工作。及时、准确地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是提高潼南区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不仅能够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及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还能使灾害预警精细化程度及其准确性实现显著提升。

3.3对城市进行良好规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前提。近些年来,潼南区向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该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对其严格把关,既要从宏观角度对城市过快发展进行控制,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雨岛效应得到显著降低;更要注重细节问题,比如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并做好其运行管理,规划管网系统等,还要加强排水系统等公共设施设备的监测、养护等工作,不仅能够确保其功能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能为城市的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菁,李璐希,吴侃等.重庆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及防洪减灾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9(6).

[2]杨华英,陈小均.1959-2016年开江县暴雨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5):194,199.

作者简介:黄涵(1991-),女,汉族,重庆潼南人,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气象预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