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3

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评价

尹春丽1王耀伍2王丽英1高海凤1李永秋

唐山市工人医院(1、神经内科,2神经外科)河北唐山,063000

作者简介:尹春丽(1979-),女,在读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永秋(1965-),男,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合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CRP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CRP含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银杏叶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安全有效。

【关键词】银杏叶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液、血管、血流动力学等一种或多种因素异常造成的颅内血管急性堵塞或严重狭窄,引起血管供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据调查显示,急性脑梗死死亡人数约占我国人口死亡总人数的34%,是中老年人群最严重的致残和致死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在脑梗死发作急性期如何尽快的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银杏叶注射液和丁苯酞软胶囊是临床常用的脑组织保护药物,效果确切,本研究旨在探讨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9.22±6.34)岁,体重指数(22.56±3.45)kg/cm2,合并高血压28例,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18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54±6.57)岁,体重指数(23.12±3.43)kg/cm2,合并高血压26例,高脂血症14例,糖尿病16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1]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有影像学支持;②脑梗死发病时间小于72小时;③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了解该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脑外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②心肌梗死、心脏病及严重血液系统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④严重精神、神经障碍患者,或依从性较差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促进脑代谢,降低颅内压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同时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H20050299,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600mg/d,每日三次口服。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HC20090014,台湾济生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40ml/d,与250ml生理盐水混合,每日一次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评定标准

(1)神经恢复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评分越低,效果越好;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效果越好。(2)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和超敏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Barthel指数高于60分;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好转,但未仍有轻度不适症状,神经功能缺失较以前降低89%~46%,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在40~60分之间;无效:患者症状无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较以前降低45%~18%,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下降不明显,Barthel指数低于40分。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人数*100%。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

由表1可知,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观察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使用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时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未发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重病之一,具有起病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居民饮食结构的日益变化,急性脑梗死已成为我国致死率第一的疾病。急性脑梗死多数发病较为突然,起病48小时内即可达到高峰,造成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引起线粒体损伤和脑组织坏死。此外在脑缺血-再灌注发生过程中,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和各种炎性因子的参与,将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2]。因此,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时,应尽快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流供应障碍,恢复患者脑部供氧正常,从而减少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

银杏注射液具有改善脑动脉的末梢血流,增加侧枝循环,改善脑动脉顺应性,双向调节血管张力,纠正病理性毛细血管的高渗性,减轻水肿;增强红细胞的变形性,抑制PDF和ADP、TXA2双重阻断血小板的聚集;改善组织细胞能量代谢,清除自由基的作用[3-6],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7-8]。丁苯酞软胶囊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其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多个脑卒中的病理环节,有调节脑缺血状态下脑能量代谢、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明显缩小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作用[9-12]。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银杏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C反应蛋白增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提示病情重、预后差[13]。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银杏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更佳,此外通过监测患者用药期间的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发现二者合用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银杏叶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因此值得临床工作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冯建利,杜怡峰.脑缺血半暗带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6,27(2):73-76

[3]邓永超,刘煜敏.银杏叶提取物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4):219-221

[4]胡波,孙圣刚,梅元武,陈良怡,童萼塘.银杏叶提取物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6):436-440

[5]刘馨雨,郑咏秋,刘建勋.银杏叶有效成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3,8(10):1142-1146.

[6]葛建彬.银杏内酯B(GinkgolideB)抑制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与NF-κB的关系[D].苏州:苏州大学,2012.

[7]秦劭晨,陈倢,黑赏艳,等.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2):190-195.

[8]薄芳芳,李鸳鸳.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118-118.

[9]李其富,孔双艳,德吉曲宗等.丁基苯酞对大鼠局灶缺血脑组织VEGF及bFGF表达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8,39(1):84-88

[10]焦东亮,倪秀石,高艳,等.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spase-3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15(1):19-23

[11]吴娟,陈永.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33):3488-3489.

[12]唐政坤.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137-137.

[13]孙继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6,7(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