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特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特点研究

李娜,田原,刘桂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目的:比较中西医汇通派医家恽铁樵和陆渊雷的用药特点。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恽铁樵、陆渊雷的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恽铁樵和陆渊雷的处方用药特点。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恽铁樵处方用药使用较多的为当归、生地黄、苦杏仁、炙甘草、黄连,药物多归于肝经、脾经,药性方面寒温并重,药味方面多甘、苦,用药相对稳定。陆渊雷使用较多的药物为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药物多归于脾经、肝经,药性略偏重寒凉,药味偏重苦、甘,用药变化较大。结论: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各具特色。

【关键词】中西医汇通派;恽铁樵;陆渊雷;用药;方剂计量学

中西医汇通派是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在这一时期,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些中医开始积极的对西医进行了解并将其与中医进行比较。他们中的一些人尝试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还有一些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1]。其中,代表人物有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等。近年来对该学派的研究较多,但关于该派代表人物用药特点研究的文献则相对较少。而该派的代表人物恽铁樵和陆渊雷两人都有弃文从医的经历,两人的医事活动均与近代中医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陆氏曾师从于恽氏,因此本文选取两人为研究对象,对两位医家的用药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1研究方法

1.1文献学分析按照传统的中医文献学分析方法,收集两位医家的医案资料并进行筛选、整理。选取的医案要附有证候及方药,并有方药的用量。详见表1。

2.2方剂剂量学研究对入选方剂用药相关情况予以统一代码标识,包括归经以及四性和五味等。对经过标识的药量进行换算和折合处理,并使用统一的标识量级克进行表示。

2.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处方用药基本情况

对两位医家处方用药频数进行统计并计算药物的使用频次(频次=频数/总处方数)。结果发现,恽铁樵在处方用药方面使用较多的药物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当归(0.54)、生地黄(0.30)、苦杏仁(0.28)、炙甘草(0.25)、黄连(0.23)。陆渊雷使用较多的药物前五位分别为炙甘草(0.45)、当归(0.34)、白术(0.31)、白芍(0.28)、半夏(0.27)。由此可见,恽铁樵用药注意补气补血养阴,润肺补脾,清热解毒。陆渊雷用药强调气血同调,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2.2药物归经情况

统计两位医家处方用药归经频数,并计算频次。结果发现恽铁樵在处方用药方面的归经情况为肝经(0.42)、脾经(0.40)、胃经(0.31)、肾经(0.25)。陆渊雷使用药物的归经情况为脾经(0.48)、肝经(0.41)、胃经(0.29)、肾经(0.27)。由此可见,陆氏相对恽氏偏重补脾经。

2.3药物四性情况

统计两位医家处方用药每方用药的平均四性频次。四性为寒、热、温、凉。结果发现恽铁樵用药四性排序为凉(0.34)、温(0.32)、寒(0、28)、热(0.21)。陆渊雷用药四性排序为寒(0.37)、凉(0.33)、温(0.28)、热(0.15)。由此可见,两人用药基本上寒温并重,陆氏偏重寒凉。

2.4药物五味情况

统计两位医家处方用药每方用药的平均五味频次。五味为辛、甘、酸、苦、咸。结果发现恽铁樵用药五味排序为甘(0.45)、苦(0.43)、辛(0.37)、酸(0、12)、咸(0.07)。陆渊雷用药五味排序为苦(0.47)、甘(0.43)、辛(0.40)、酸(0.14)、咸(0.06)。由此可见,两人用药皆偏重甘苦。

2.5药物剂量情况

统计两位医家方剂中当归的剂量情况(因两位医家用药前五位均有当归),包括最大用药量、最小用药量、单方用药均值。详见表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氏使用当归的剂量变化较大,而恽氏用药剂量则相对稳定。

3讨论

中西医汇通派是我国的一个医学学术派别,主张对西方医学中的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等予以引进,并将其积极的与我国的中医进行汇通,采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2]。

恽铁樵名树珏,今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因丧子之痛弃文从医,声名远扬,是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经过研究,提出应积极的取西医之说来补助中医,实现二者的融合,以更好的进行临床治疗[3,4]。恽铁樵认识到中西医脏腑实质的不同,在如何对待西医解剖学说的问题上,他采取了一种比较明智的态度,不强行将其与中医脏腑学说融合,而是吸取西医之长,任两者共存,这样更好地认识中医的脏腑学说。此外,他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了《内经》理论的实质,提出了“四时五脏”的观点,认为古人把四时看作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支配力量,也是古人认识事物变化的方法,四时是内经的骨干,“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5]。杨枝青[6]等对恽铁樵和陆渊雷两位中西医汇通派医家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二者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均注重学宗仲景以及积极革新等。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二者在脉学理论以及温病学说等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恽铁樵反对温病病因为温热的说法,认为伤寒为温病之原,并指出,“温病者,热病也;热病者,寒也。[7]”本次研究发现,恽铁樵在处方用药方面使用较多的药物排序在前5位的分别为当归、生地黄、苦杏仁、炙甘草、黄连,可见恽铁樵十分注重补血滋阴,提倡气血两清,清热祛湿,补泻并重;药物归经以肝脾经频次较高,说明恽氏重视补益肝脾;药性方面用药寒温并重,略偏寒凉;药味方面偏重甘苦;在当归的使用剂量方面,恽氏用药十分谨慎,药量相对较稳定。沙塔娜提?穆罕默德[8]的研究发现,恽氏用药重视补益,且在具体的补益过程中,提出要注重对先、后天进行并补,实现精血共调,且更偏重补肝之阴血,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吻合,但在药物的使用剂量上,沙塔娜提?穆罕默德的研究结果为恽铁樵药物用量变化大,本文研究结果与之相比有一定差异,可能与本文是针对当归这一单一药物而得出的研究结果有关。关于恽氏用药剂量的研究,笔者以为应该针对某一特定药物进行相关研究,而不能以偏概全。

陆渊雷,名彭年,江苏川沙(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人[9]。1925年,恽铁樵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陆渊雷得知后便写信给恽氏,并拜恽氏为师。受恽氏的影响,陆氏也倡导革新中医,对中西医学进行汇通,两人均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并且在理论、临床等方面进行了汇通中西医的具体实践。陆氏临证常以西医方法诊断,运用仲景经方治疗,擅治外感病、慢性肝病等[10]。

他还提出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思想,他在《伤寒论今释》中说:“中医的证候与西医书中的症状不同,症状不过描写病人异常状态,与诊断治疗上没有多大关系……学者须知病之与证,实不相蒙。研究病理当从病,或从其病灶,或从其病菌,或从其所中之毒,西医所论详矣。商量治疗当从证,有自觉证,有他觉证,望闻问切,及按腹所得,仲景所论是矣。中医多以证候为病名,其病名既不当,故古医书之以病分类者,其说愈烦,则其失愈远,以其不知病灶病菌,而谈病理故也。西医近日之趋势,似欲每病得一特效药。然药之特效于病者,至今绝少,以其轻视审证,而必欲治疗原因故也。余以为理论当从西医之病名,治疗当宗仲景之审证为宜也。[11]”本次研究发现,陆渊雷使用较多的药物前五位分别为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药物归经主要为脾经、肝经;用药偏重寒凉;药味方面偏重苦、甘;在当归的用药剂量方面变化较大。由此可见,陆氏用药强调补益脾气,气血同调。陆氏对《素问.厥论》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做了这样的解释,他说“此指脾具有吸收的功能,营养吸收良好,就长得风韵润泽;吸收不良,则瘦削枯黄,即中医所说的‘脾主肌肉’。肌肉的肥瘦于四肢最明显,故中医曰‘脾主四肢’,即指‘脾’具有吸收功能,所以遇到吸收障碍的病,中医称作‘脾病’,治疗用增强组织吸收的药,就名健脾,如吸收作用亢盛,身体水分多数被吸收到血管淋巴管,组织就不免比较干燥,所以健脾药有燥湿的作用。[12]”本次研究也充分说明了陆氏用药重视健脾补气。此外,在当归的使用剂量方面,陆氏用药变化偏大,说明陆氏临证用药不拘泥古方,能随病症及时进行剂量的调整。

4小结

中西医汇通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研究汇通派医家学术思想及临证用药特点对当代中医的发展及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虽然恽铁樵、陆渊雷具有师承关系,并同是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在用药特点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恽铁樵用药重视补气补血养阴,寒温并重,偏重补肝经,药量相对稳定。陆渊雷用药强调气血同调,健脾益气,偏重补脾经,用药偏寒凉,药量能随病症加减。

参考文献:

[1]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J].中医文献杂志,1996,(4):38-41

[2]李渡华,于丽,刘龙,等.近代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代表医家及其文化启示[C].//第十四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43-49

[3]熊俊,张玉萍.恽铁樵儿科治疗经验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89-90

[4]弓箭,肖锋刚,常存库,等.中西医汇通及其中体西用论的失误[J].中医药学

报,2013,41(2):122-125

[5]张欣.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学思想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22

[6]杨枝青,毕丽娟,杨杏林,等.恽铁樵与陆渊雷学术观点比较[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4):206-209.

[7]陆翔.恽铁樵温病观评析[J].中医杂志,2011,52(11):907-909.

[8]沙塔娜提?穆罕默德,毕肯?阿不得克里木,周铭心,等.近代中西医汇通派4

位医家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

化,2014,16(1):11-20.

[9]杨枝青,毕丽娟.陆渊雷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5

[10]徐立思.陆渊雷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6):

28-30

[11]陆渊雷著.伤寒论今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3

[12]沙塔娜提?穆罕默德.中西医汇通学派主要医家临证用药规律方剂计量学研

究[D].新疆:新疆医科大学,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