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护理对胃 ESD后经多功能胃肠管行肠内营养病人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09
/ 1

规范化护理对胃 ESD后经多功能胃肠管行肠内营养病人的效果

付薇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不知大家是否了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及规范化护理呢?在临床中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经多功能胃肠管行肠内营养患者运用规范化护理具体会产生怎样效果呢?具体护理方式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对以上疑问进行分析并讲解。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主要为在内镜中运用高频电刀以及专用的器械,对胃肠道的病灶以及其下方正常的黏膜进行分离,以此来将胃肠道病灶进行完整的切除。而相对于较为复杂的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手术后需要对多功能胃肠管进行留置(三腔胃肠管以及喂养管)。曾有研究显示,复杂性的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后进行喂养管可提早发现术后出现情况,有助于提升术后的穿孔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了解后,我们来分析下什么是规范化护理?

规范化护理,主要指通过规章制度来提升护理质量,在进行护理管理过程中,将人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在确认价值观念体系后对护理人员的意志、行为以及选择等进行引导,以此来改善工作时的质量。

规范化护理对胃ESD后经多功能胃肠管行肠内营养患者具体方式为:

①实施多功能胃肠管行肠内营养前需要对管道的具体位置进行确认,对患者拍摄X线片,将造影剂注入到营养管中,在透视的方式对多功能胃肠管的营养管道进行确认。采取亚甲蓝盐水法,在进行肠内营养之前需要将8%的亚甲蓝盐水(5ml)缓慢的注入到营养短,并对抽液端的负压瓶进行观察是否有亚甲蓝盐水,若抽液端没有亚甲蓝盐水,表明多功能胃肠管的营养段处在小肠部位,此情况可实施肠内营养,反之有亚甲蓝盐水,则表明多功能胃肠的营养端已经脱离胃内,需要告知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并再次实施多功能胃肠管。

②对胃肠管管道实施冲洗护理,在进行肠内营养的前后需要采用50ml的温水实施脉冲式的冲管,每2h需要冲管1次。

③对肠内营养液的输入速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手术后的1d内需要禁饮食,并对肠胃管的营养管以及抽液管进行减压;在手术后的第2d实施肠内营养,运用专用泵管,需要注意每天应当更换输液泵管;帮助患者保持半坐卧的姿势,采用专用泵管对胃肠管进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输入,在此期间时刻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情况,若一切正常,可采用营养泵进行500ml的泵入能全力,将营养泵的温度调整到39℃左右,在初次泵入全力时其速度需要保持在50ml/h,在此之后根据患者大便的状况对其速度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其大便的次数低于4次/d,总量不超过500ml,保持正常的速度即可;若次数在5次左右/d,总量在800ml左右,可将其速度进行减半;在大便的次数超过7次/d,总量在1000ml以上,需要立刻停止输入。在实施肠内营养时需要让抽液管保持持续的进行,从而对胃肠起到减压效果。肠内营养的注入方式保持着由少至多、从慢到快等。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巡视,时刻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例如腹泻等情况,一旦出现立刻对营养液进行调整。对其腹部进行按摩,鼓励多下床活动,定期实施血常规的检验等,以免出现高血糖等状况。

规范化护理对胃ESD后经多功能胃肠管行肠内营养患者具体的效果为: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后因手术的原因患者的体重、蛋白能量营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手术后初期经多功能胃肠管行肠内营养,可有助于促进营养的吸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对代谢功能的调节,保障手术后体内蛋白质以及能量的快速恢复,加快切口的愈合,降低患者出现的穿孔以及出血情况。通过对其的营养改善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加快体内黏膜功能的完整,以免出现高代谢等状况,有利于对患者的免疫力、耐受力进行提升,降低感染发生几率,保障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