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同时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1
/ 3

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同时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章汉洲

汕尾市人民医院 广东汕尾 51660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刺激仪定位单独应用以及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3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同时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麻醉效果

本院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已有两年时间,该技术相比于传统盲探操作麻醉成功率明显更高[1]。超声引导技术结合麻醉逐渐推广应用,但在我市经查新未见有相关的报导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以及超声引导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以达到精准定位、提高阻滞成功率,为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有23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52.22±4.34)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53.35±4.2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年龄在18周岁以上;精神状态良好,可进行正常沟通;积极配合研究,依从性较高;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可以耐受本次研究的手术治疗;患者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禁忌症。本研究患者均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准许。

1.2方法

1.2.1对照组

开启神经刺激仪开关,将电流强度调节至1.0mA,频率设置为1Hz,以肌间沟为入路进针,当上肢肌肉出现收缩反应时,将电流降至0.5mA,若肌肉收缩情况未消失,则表示已到达臂丛神经,此时注入麻药,完成麻醉[2]

1.2.2观察组

应用超声系统探头扫描肌间沟臂丛神经,涂抹耦合剂,于前斜角肌的外下方移动超声探头,发现类圆形低回声目标神经干,进行一系列常规消毒措施,在超声引导下应用神经刺激仪22号刺激针进行皮肤刺入,当针尖与目标神经丛较为接近时,将电流频率设置为1.0mA,对神经进行一定刺激,观察患者相应上肢以及肩部肌群的运动、收缩情况,当电流调至0.3mA时,肌肉收缩情况仍未消失,表示已达臂丛神经,回抽无血后进行局麻药注入,完成麻醉[3]1.3观察指标

1.3.1麻醉效果

比较各组患者的优良率,以此作为麻醉效果的评估指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完全无痛感即为优,患者手术中出现轻微疼痛,并使用镇静药缓解为中,若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追加一定剂量的臂丛神经局麻药或者大剂量的镇痛药物下完成手术即为差,优良率=(优+中)/总例数×100%。

1.3.2痛觉阻滞效应

分别于注药15min、30min后,以针刺方式对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进行刺激评估,记录阻滞起效时间,以痛觉消失为阻滞完善,记录阻滞完善时间、阻滞完善率。

1.3.3运动阻滞程度

分别于注药后15min、30min,采用Bromage改良法对患者的运动阻滞程度进行评估。若无运动阻滞即为0级,若患者出现上肢沉重即为I级如患者无法抬起上肢即为Ⅱ级,若患者无法屈肘即为Ⅲ级,若患者无法屈腕即为Ⅳ级,若患者手指无法动弹即为V级。

1.3.4不良反应

观察、比较各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尿储留等不良反应的比例。

1.4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s)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组间比较;以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采用x2检验比较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各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

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附表1。

1比较各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n%]

组别

优良率

观察组

21(70.0)

8(26.7)

1(3.3)

29(96.7)

对照组

15(50.0)

12(40.0)

3(10.0)

27(90.0)

X2

5.656

5.784

6.564

7.344

P

0.023

0.020

0.018

0.015

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各组的痛觉阻滞效应

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完全神经阻滞时间、运动神经完全阻滞时间、感觉神经完全阻滞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更短,观察组15min、30min中的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附表2。

2对比各组的痛觉阻滞效应(`x±s)

组别

阻滞起效时间(min)

完成神经阻滞时间(min)

运动神经完全阻滞时间(min)

感觉神经完善阻滞时间(min)

15min阻滞完善率

30min阻滞完善率

观察组

4.4±1.2

8.4±2.2

11.4±2.2

9.5±3.4

8(26.7)

17(56.7)

对照组

5.8±1.5

6.7±1.9

14.1±2.3

12.3±3.8

5(16.7)

8(26.7)

t/x2

5.666

5.766

6.575

7.355

4.555

7.654

P

0.021

0.019

0.017

0.015

0.032

0.014

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对比各组患者的运动阻滞程度

经比较两组患者注药后15min、30min的运动阻滞程度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整体运动阻滞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附表3。

3对比各组患者的运动阻滞程度[n%]

组别

0

I

V

观察组

13(43.3)

4(13.3)

5(16.7)

3(10.0)

4(13.3)

1(3.3)

对照组

3(10.0)

2(6.7)

3(10.0)

4(13.3)

7(23.3)

11(36.7)

X2

5.656

5.687

6.565

7.345

7.543

7.987

P

0.023

0.021

0.019

0.016

0.013

0.009

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对比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呕吐以及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中上肢手术属于多见的手术类型,随交通、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在简化交通的同时增加车祸、摔伤等交通意外的发生概率[4]。临床上肢手术过程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最为广泛,辅助麻醉方式中神经刺激仪以及超声引导最为常用,并且已获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阻滞不完全的情况发生,针对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加,多位学者均表示联合超声引导应用该技术可有效提高麻醉成功率,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已进行相关研究并获得良好效果[5]

本次研究中实施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一组患者得到更高的麻醉效果更高,阻滞麻醉起效更快,阻滞麻醉可在短时间内完善,整体提升麻醉效果以及麻醉一次成功率,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临床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敖程斌[6]研究后得出一致结论。

总之,神经刺激仪同时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定位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0):4-5.

[2]鲍艳珍.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7):97-99.

[3]万伟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4):133-134.

[4]张浩,常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8,66(24):24.

[5]米克热依·赛买提,夏瑞娜.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4):18537.

[6]敖程斌,黄月红,胡战兵.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1):66-67.

作者简介:章汉洲,男,1967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民族:汉;籍贯:广东汕尾;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和疼痛研究;职称:麻醉副主任医师。职务: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