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3

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之我见

赵克民

华北工业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也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中职德育教学的工作作为非常基础的一项教学内容,在新时期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下面论文就对中职德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re has also been a breakthrough in the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 a very basic teaching content,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needs to be innovat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new period. The following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strategies.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流传至今的文化和传统数不胜数,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数瑰宝中,“仁”与“义”成为我们的道德基础。在生活之中,道德使我们能够履行对家庭、其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了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原则,以便能够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水平,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德育水平,并且这是德育的重要场所,这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实际上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力度仍不够,还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加强中职思想品德教育水平。

2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第一,是革新教学理念的需要。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教学理念的融入。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教师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盲目的教,学生盲目学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受到以往教学过程的影响,教师所采用的德育教学方式较为单调,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使得课程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第二,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中职学生由于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师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家长之间得不到及时沟通,使得学生的德育水平得不到提升,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高。其次,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学生的面子观念重,在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时,言语过激从而进一步加重事态的严重性,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私心理表现,也会极大地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危害性较大。第三,是适应社会趋势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吸收是多样性的,而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较为困难,生源不断的减少,这就使得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所招收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出现很多困难。同时,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学生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行,使得学生较为迷惘,教师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作为引导者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价值观较为混乱[1]

3 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

3.1 中职学校德育压力较大

很多中职学校由于问题学生太多,导致了校内德育压力较大的现状。在中考时,中职学生往往是学校中的落后学生,但落后的并不仅仅是学习,还存在德育方面的落后,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内的学生德育问题多而杂。同时,学生大多是住校生,远离了家庭教育,家长对自己的儿女也是不管不问,甩手将孩子扔给学校教育,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德育压力较大这一问题。

3.2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由于中职德育课长期得不到重视,部分德育教师也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课堂模式过于传统单一: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满堂灌。甚至上课变成例行公事,应付了事。对于这类传统单一的德育课,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这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德育课教学需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3.3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由于中职德育课长期得不到重视,部分德育教师也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课堂模式过于传统单一: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满堂灌。甚至上课变成例行公事,应付了事。对于这类传统单一的德育课,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这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德育课教学需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上述中职德育课地位低下、生源质量差、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德育课时安排较少和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等现状,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如何构建高效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4 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策略

4.1 结合学科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样,两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将会接触到大量的各种专业知识,他们的一些思想(如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侧重点等方面)总会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表现出茫然和疑惑。因此在新专业课程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不要立即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领域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利用《汽车空调原理与维修》学科中的维修小故事,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穿插汽车专业往届学生职业成就和汽车行业内的爱岗敬业等感人事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大显身手,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4.2 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三贴近”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等;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4.3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榜样。教职工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授课水平、培养自身教学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学校应不定时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教师应当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从而促进中职课堂的开展。最后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管理制度、完善评估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因为只有完善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4 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身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没有认真学习,导致成绩不如意不得已进入了中职学校学习。因此,中职学校肩负着帮助中职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中职学生人格重任。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第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中职学生不良习惯养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长期存在于社会中的不良氛围。营造一种和谐,互爱氛围可以是中职学生学会尊敬他人,关爱他人。同时,可以运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去矫正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个拥有优秀班风的班无疑对每一个同学都有积极的影响。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把握好适度的频率让中学生真正意识到养成良好时习惯影响着他们的职业生涯,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三,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日常反思,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自控力差,行为习惯养成难,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记录自己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认清是非,引导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4.5 注重家庭在德育中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家庭教育较学校教育而言也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这也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应指导父母通过各种形式,如家长会、教师与家访、家长课堂等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建立父母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形成激励与反馈促进机制,使家长能够了解学生的活动与学习情况,有助于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形成家长和学校联合的教育力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德育对学生的人格素质健全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作为中职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和仔细观察学生的生活习惯及特点,选择恰当的德育方式去引领学生改掉不良习惯、错误观念等,从而做更好的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健全中职学生人格素质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国家接班人,为中职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