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招生与就业问题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3

地方高校招生与就业问题的思考

齐明娟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 ·银川 750105

摘要:地方高校招生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特色或办学特色,容易丧失市场竞争力,其人才选拔和生源素质甄别均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为此,本文探讨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招生模式中的变化。同时,解析了地方高校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所面临的招生困境,及其突破方向和发展策略,希望为经验尚欠的地方高校提供招生参考,以支持地方高校优化招生质量,达到预期的招生水平。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insufficient enrollment experience, lack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r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y are easy to lose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the screening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will encounter certain obstacles.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the enrollment mod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enrollm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nd their breakthrough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hoping to provide enrollment referenc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less experience, in order to suppor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ptimize the enrollment quality and achieve the expected enrollment level.

关键词:地方高校;招生;就业问题;思考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rollment; employment issues; reflection 1 引言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教育工作反复强调的核心要义。高校招生与就业一直是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高校每年的招生和每届学生的就业情况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经过十几年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高校招生和就业面临新的问题即如何提高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2 地方高校招生与就业的问题

2.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放缓。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动能的转化,传统行业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中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不浓,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不佳,动力不足,创业人数较少[1]

2.2 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和人才选择标准也发生着显著变化。毕业生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主要为大学期间培养,所以其强弱与学校的教育培养息息相关。在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和机构更加认可并倾向于招收公办大学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对个人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也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2.3 城市小、节奏慢、学校少、压力轻

学生危机意识不强,择业就业观不正确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业亦是如此,充分就业离不开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积极主动的就业态度

[2]。缺乏危机意识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是影响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省会中心城市高校毕业生相比,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不积极,自身认知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确,学什么不爱干什么现象突出,盲目不知所措,错失了最佳就业时机。

3 高校就业状况对招生质量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的知名度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与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便十分注重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率高低依然是学生和家长衡量学校及专业的标准。现如今,用人单位为了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往往会选择高学历、名牌院校的学生。这种就业形势,促使学生与家长选择学校的目标制定得更高。很多家长把大学的选择当成了一项投资,只追求名牌学校或者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这是由于名牌学校或者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挂钩,优质的院校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一所院校的实力与就业率是成正比的,家长与学生选择院校与专业时,考虑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校的就业率。所以,就业率高低对生源的影响越来越大。

4 地方高校招生与就业问题的处理

4.1 创新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地方高校吸引人才的前提,是突出学生职业发展倾向,乃至未来发展预期的专业特色信息传达。假设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较为突出,可明显区别于其他高校,那么考生的关注点则可以由大众专业思维模式转向特色化选择路径。这种高考志愿选择的变化,是由高校专业特色发展的成果而来的,并非对其专业名称的简单更改。所谓专业特色,是建立在学科应用基础之上的创新度、实用度、可发展性。一方面,创新度来源于地方高校对于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生产力。当这种生产力较强时,专业教师可以将潜藏于生产环节的隐性知识迁移至课堂,能够将并未形成知识体系的学科知识点和行业边缘知识整理成册,主导本专业学生拓宽知识边界,拓展知识视野。而这种基于创新维度的知识生产,是教学水平的特色化发展,是吸引考生关注度的关键所在[3]。另一方面,是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度评价。当专业特色不断经过创新,达到较高的新颖度之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进修需要、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实用度越高的专业特色发展,对学生的吸引度也会越强,是专业特色发展的必要衡量条件之一。

4.2 拓宽招生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招生计划调整

高校在充分评估自己综合实力的情况下,与高中合作,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在国家正式考试以前,进入高中通过考试、面试等环节选择优秀的学生,在优质生源进行院校报名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同时综合分析历年各专业毕业生在生源地就业情况,并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实时调整招生专业,制定招生计划。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一样,产业分布不同,因此要充分考虑生源省市产业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招生专业,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

4.3 建立全过程的帮扶体系,无缝助力就业力提升

就业力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业力的培养是一项动态性、系统性、全方位的工程,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广。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就业帮扶要贯穿始终,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有关院系等部门需通力协作,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帮扶机制,避免出现就业帮扶信息滞后、时间拖延、模式单一、流于形式等现象。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学校—院系—专业—班级四级帮扶网络,推行全员帮扶,以形成全校齐抓就业的良好局面,同时要组建家校联系工作群,定期向家长发布就业信息、学生就业数据动态和求职择业技巧等内容,促使家长参与就业帮扶工作。

4.4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的一体化机制

一方面,全面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和特色教学资源,培养出理论水平扎实、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相应的方向课程。通过课程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家养成、公司注册流程等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掌握相应技能,增强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学生入校开始树立健康良好的就业观,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形成就业信息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的良性循环。

4.5 采取联动机制

随着招生、培养、就业的“三位一体”良性互动联动机制的大力发展,以培养出质量高的学生来赢得就业市场,以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与更高的就业率来吸收高质量的生源,以质量高的生源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达成三者互相促进、互相协助、互相渗透。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是以社会的需求为重点,建立起社会的需要和招生专业设置、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毕业就业的内部联系,以招生促进培养、以培养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缩减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距离,指引学生改变就业的观念,提升就业的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将带来巨大影响。中学生应主动面对高校招生新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促进自身学业、素质、个性等全面发展,主动对接大学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钟秉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高中学校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1-5.

[2]杨寒,毛立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7,(03):170-171.

[3]邵光华,吴维维.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成效与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2017年高考录取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8,(06):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