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醒世, 大家风范——读散文集《故乡,远方》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7
/ 3

华章醒世, 大家风范——读散文集《故乡,远方》有感

姜元快

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 264200

摘要:散文集《故乡,远方》的作者是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正高级高中语文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写作学会理事璩存峰的16万字近作,我读后情为之动,神为之驰,心为之醒,感怀不已。

关键词:散文集;故乡;有感

引言:此文集60多篇作品,篇篇拔萃,句句箴言,哲理醒世,懿德致远。在我爱不释手之际,不禁想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

璩存峰和莫言先生同是山东高密市人,都喜欢读书和创作,他除已经出版《教育与文学》《心灵的对话》《故乡,远方》三部个人专著,还主编或参编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和中学写作教材多部,发表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数百篇。作为莫言先生的同乡,他紧随其后,与先生一样,笔耕不辍,以文醒世。

《故乡,远方》内容分“岁月感怀”“人物忆旧”“足迹所至”“ 文学捧读”“女儿风采”等栏目。

作者在《序》中坦言,此集均在最近三四年创作完成,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与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美好事物热烈追求的愿望。作者又在文集篇末《后记》中申明:我高密中师毕业,被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一世情缘——人生只为教育来。他为教育来,用智慧、用心血写下了诸多教育华章,此专集是范本之一。

“岁月感怀”栏目,主要写作者直观、感观和观后思考,领悟人生百味,启迪后人要多读书,勤学苦练,善做人,尤其是要善对后生——学生。

《北大情怀》一文,作者状写北大标志性景观、河水、湖水、小桥、楼廊,绘声绘色绘意,引人入胜。他用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结,概括归纳,品味别具风味。作者对北大标志性建筑红楼的描写:“这几栋小楼雕梁画栋,猩红、醒目的大柱子,曲曲折折的游廊,游廊上绘着具有写实风格的中国画”,画面上宝石蓝的底子,粉的盛放的牡丹,花株边上几抹浅绿的细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一切都与周围的自然山水浑然天成,妙合无垠,显得雍容华贵、含蓄典雅。”

这仅仅是对北大一景的描述,窥一景便知全篇。

作者对北大未名湖的感触妙笔生花:“秋阳下的未名湖似乎非常谦逊,它平铺在那里,不言不语,任人评说,其实,谁也没有评说资格,面对着它,只有屏息、凝神、收心的份儿。绿色的湖水,不兴涟漪,将天光白云、岸边垂柳,湖边塔影尽收囊中。”作者对湖水的静态素描采用拟人修辞人格化,迫人玩味、痴迷,文中似乎还隐喻一种意象——一种人生静态之美,透着俊逸。

作者在文末,画龙点睛地状写北大人——“他们读书的时候很静,走路的时候很忙,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一个青年嘟囔着什么,由远及近,从你身边走过时,你可能还要躲着他,甚至以为他是个疯子或傻瓜。可是擦肩而过的刹那,或许你会明白,那是人家珍惜时间,走路都在记着学习内容。碰过一位老者,也是类似的情形。”这样逼真的实写,揭示出北大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勤学攻读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从北大人身上,让我们领悟: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未来,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又见荷塘》文中“粉色的荷花,冰清玉洁,纤尘不染,就像玉美人的脸儿,从叶中间秀出来。”此小节彩描,出神入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说是如何诗情画意,也不说是如何陶醉人心,单一个“秀”字,价值连城,可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媲美,可谓鸾凤比翼双飞。

《邂逅一棵槐树》是作者取材现居楼房墙外一棵槐树,花开五月,清芬盈屋,与老家墙外那棵槐类似,枝可蔽日乘凉,叶可喂养兔、鸡、鹅、鸭。春,树吐嫩色鹅黄生机。夏,树绿叶浓密。秋,它像是经过了一世芳华,变得从容大度。冬,它卸去了细密的碎叶,枝丫纵横……作者见槐树四季轮回变化,默默无闻地奉献,感到槐伴他度过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联想树有年轮,自然有四季,人有岁月:童年无忌、青年任性、中年打拼、暮年回忆,以颂槐式人格化美赋之,其思考与想象可谓溢美大焉。

“人物忆旧”栏目共计十一篇文章,多为倾情篇。

作者写娘含辛茹苦一生,家内田外地忙碌,对儿女无微不至关怀,对孙女(作者的女儿)的培育呵护……感化他眼睛一次次湿润,甚至泪水泉涌。在《娘啊,我亏欠您的太多》文中,他发誓:“娘啊,从现在起,我要充分珍视与您在一起的日子,只要有时间,我就要与您交谈,以免让您寂寞。我要把您没在老家与老太太唠嗑的亏欠都补上。‘子欲养而亲不待’,坚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在我的身上重演。”

这简短而又深情地倾诉,道出了一位孝子的心声——母爱如山高,养育恩似海。并且醒示世人珍惜母爱,化母爱为爱母地久天长。

《难舍山师》一文可以说是深情的浓缩篇,开首引用文学大师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作抒怀,诗人的感情忧郁伤怀,而作者的感情凝重浓烈,接下去抒发投身“母亲”怀抱的一个月的进修研讨。加入山师行列的作者每天行走在曲径通幽的校园,感受花草、树木、石头、登枝喜鹊的传情,由此禁不住倾情:这里一年四季有着一群群青年学生,更有一群敬业的老师,意蕴出这里春天,不,一年四季都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作者笔下的恩师敬业爱岗,薪火相传,是做人的旗帜:学子勤奋苦学,成绩斐然;山师是成才的摇篮,智慧心灵的窗口。

别离时,作者依依难舍,发出深深的咏叹——我们在此接受过一场灵魂的洗礼!

一生一世,一生一世……

此文作者以“情” 串连全篇,读后让人沉浸在甜蜜蜜的情感中。

在《走下讲台,就再也没有回来》文中,作者有这样的叙述:“体检要空腹,早上没吃饭,她渐渐地有些体力不支,再到后来,她的腹部开始疼痛,疼得都掉下豆大的汗珠。今天这样是怎么了?感到时间是如此漫长……”“除了她本人不知道检查结果,其他人都知道了。从学校不再为她安排课,从医生建议她卧床休息,从自己渐渐消瘦的身体,从自己发作的疼痛……再后来,她也知道了。”看到此,笔者饱含泪水,疼断心肠。因何呢?主要是作者情融整篇文章,以情夺泪,以情的重锤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此文内容选材典型,剪裁特殊,叙写倾情,通过高三一位女教师空腹带重症上课施教,把女教师的责任担当和忠诚教育的使命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彰显出这位人类灵魂工程师高尚的思想情操,高贵的精神境界,为世人肃然起敬。

《从古人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开篇写苏轼一幅画作拍卖出天价——几亿元。画面上只有一株枯树和一块青石。枯树的寓意是它指向“生”,即枯木逢春。

作者这样写,首先暗示古人的智慧有理性且含而不露,不像某些今人轻浮直白。

由此,作者又将苏轼贬官大半生,仍能随遇而安、闲情自适、泰然处之。以他的《定风波》诗作一首,再现其乐观人生。告诫后人逆境中应抗争……再接下来写刘禹锡贬官地比柳宗元更为偏远,柳宗元主动上朝,请求与刘禹锡交换,因刘家有老母,怕老母经不起路远折腾,客死路途。皇帝被感动,恩准了。值得提及的是,此时刘禹锡一反通常文人的悲观,他竟灵感乐观出《秋词》一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写柳宗元与刘禹锡交换贬官地,是柳宗元深情同情友人的一大善举,而刘《秋词》的迸发,更是情源的反哺。足见作者写情、抒情的渊薮深不可测。与此同时,作者写苏轼、柳宗元、刘禹锡的行为举止、诗作,意在唤醒沉溺在逆境中的今人或后人,不要悲观失望,不要凄楚沉沦,而要像古人先贤那样,面对严酷的现实,进取抗争,乐观生活。警示世人、后人,视哲人先贤为丰碑、为坐标,为自己壮行、壮威、壮生一世。

“足迹所至”栏目,收入游历佳作十二篇,主要述说游历见闻与思考。其中《访莫言旧居》篇,作者悉心记述、精彩描写可归纳出五要素:其一,获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在华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大殊荣。其二,可作励志教育典例。因莫言少时吃穿不丰足,生活清苦,他长期坚持,写出旷世巨作。其三,懿德教育范本。文中写莫言很孝顺,母亲大去给他带来了很深的痛苦,也激发他要写出缅怀母亲的传世之作,以慰其在天之灵,后来创作出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给他带来毁誉参半的评论,也最终促使他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为华夏、为国人、为自己争得了殊荣和光彩。其四,可冠名是文化、文明的符号。其五,可认定是攻读和创作进击的号角。尾声谈及“旧居是莫言生活成长的地方,这是他精神的故乡,村边浩浩荡荡的胶河水,还要继续给他带来不竭的创作源泉,引领他开疆拓域,创作出一部又一部高山、大河式的恢宏巨制。”

综上所述,这不仅是对莫言的鼓与呼,更是对时代和后人的鼓与呼。

《哈尔滨之行随想》读后,我如朦朦胧胧仍在画中行,如甜甜蜜蜜吞下了健体健美丸,更像喝下了一杯醇酿……

全文连用了五个排比式段落,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这里是一片文学艺术的土地,这里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以货真价实的依据,将华夏东北明珠——黑龙江疆域和盘托出,将礼赞奉献给今人后世。

最后,作者用类比格式,证实家乡的树木、家乡的粮食、菜蔬与黑龙江基本类同。自己的父亲闯关东时,在此生活打拼了十几载,三弟的家也落户在这里。由此而言,黑龙江是异乡,也是家乡,寄予深情厚爱,没齿难忘。

“文学捧读”栏目,共有八篇文学作品透析和评论文章。从整体看,每一篇都切中主题,天衣无缝地论评,用箴言道出哲理。

作者在论及严歌苓小说《芳华》的叙事艺术及人性分析中阐释:小说主人公刘峰的塑造,形象伟岸,事迹感人:他为残疾少年“括弧”排水,他出差为女兵们带回大包小包礼物,他为女兵修理挂衣钩,他赴越作战舍生忘死,战后念念不忘死去的烈士。哪怕是在人生的低谷,他也不忘教育失足女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尤其是在快要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他还不忘帮何小曼修大衣柜、电冰箱,他不参与揭发林丁丁,宁可自己背黑锅;他也不揭发郝淑雯,只叮嘱她作为队干部注意影响。然而,就是这样的典范,却被浅见者非议,作者对此呼号,为其鸣不平:“如果谁从刘峰身上得出‘好人没好报的结论,在社会上反其道而行之那真是庸俗不堪,俗不可耐了。’”这铿锵有力的抨击,为正气壮胆壮威壮志。

文末作者严正言明:一个本应得到全社会敬仰、得到温暖回报的好人和英雄,最后应该有美好的结局。然而不尽如此,缺少担当、攀龙附凤、趋炎附势、争名逐贵、遇事逃避、落井下石、睚眦必报的俗人和小人依然我行我素。由此而论,作者明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拥有良好风气的社会形态的建设正在路上,社会进步、崇尚英雄的风气正在渐渐形成。

作者在《岁月犁铧翻起的生活波痕》一文,深刻诠释解读了读余华小说《活着》的感受。作者首先例举小说主人公福贵一家命运多舛。先是老父亲被福贵气死,而后是母亲生病而死,再是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惨死,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家珍生病而死,二喜被水泥板挤死,最后是苦根因吃豆子而被撑死。几年间先后有七位亲人逝去,一位患难与共的好友春生死去,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它极其残酷的一面,发人深思。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惨剧呢?作者根据小说作者所编故事情节的发展,道出了种种迹象让整个社会停止正常运转。正是一桩桩荒谬的、背离生活逻辑的极其反常的社会现象或运动,再加上减产歉收的自然灾害,让福贵的家庭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造成了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生活惨剧。从这个意义上说,福贵及其家庭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福贵及其家庭的苦难是我们民族、百姓的苦难。“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作者选用鲁迅这一刀笔言句印证了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的现象和恶果,让世人警悟。

作者告诉我们,这部小说还是透出些许的亮色,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首先是由福贵体现出来的韧性精神。面对生活的残酷,福贵没有选择逃避甚至终结生命,而是每次苦难之后的脱胎换骨。别人需要他照顾,亲人还需要他支撑,他选择坚强和坚持。

其次,历经苦难之后,福贵坦然、从容、知足、乐观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坚持。

还有体育老师对有庆非常关心,队长对福贵一家也常常关照,邻居们对凤霞非常友善、有庆对羊的那份牵挂,这些都让作品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作者对《活着》小说的分析可以说水到渠成的缜密,无可挑剔的真实。不仅增强了读者的读兴,更重要的是能壮世人的志气。

结语:在此文最后,作者伤悲不已地说“这已经是我第三遍读《活着》,但感情的潮水依然泛滥,泪水依然在脸上恣意流淌,足以反映出这部作品是成功的,作家很高明且伟大!”。作者以肺腑之言引作竣笔结论,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几句高论,更是一种担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璩存峰的语言生动、活泼、朴素、含蓄、幽默、凝重、哲理……我把他的语言视为创作的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他的作品如汩汩清泉,层出不穷,恣意汪洋,却又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如贵如油的春雨,于无声处,播洒真善美的种子,润泽人心,启人智慧。

愿您也有幸如我,能一品《故乡,远方》这杯佳酿,而一旦结缘,它对我们的陪伴是一生一世——日日有好酒,岁岁品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