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的凡人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2

圣人孔子的凡人像

温继周

浙江海亮外语中学高考部

孔子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加之时代离我们久远,难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是《<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选读》)“前言”部分所说的“具体学习要求”。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末句称孔子为“可谓至圣也”。孔子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圣”的境界。对于“圣”,孔子认为“尧舜其犹病诸”(《选读》第五课第6.30章)。然而,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文人推崇孔子,很大程度上是迎合统治者维护其政权的需要。各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神化孔子就不可避免。即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全盘西化”时期和“文革”特殊历史时期,也没能把“孔圣人”的牌位彻底砸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要把“孔圣人”从神坛上拉回到人间,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孔子,我们就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1.语录体为我们理性认识孔子提供了原始素材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据杨伯峻《论语译注》(《选读》主要以此为蓝本编辑)统计,《论语》全书共512条,其中“子曰”有231条,这说明《论语》是名符其实的语录体。常言道,言为心声。孔子的性格特点、处世态度、思想主张等等,都可以从其自身的言谈举止中寻觅到踪迹,这就为教学中认识真实的孔子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

2.圣人孔子的凡人形象面面观

孔子为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敬仰是应该且必须的。但最好的敬仰是平视孔子,还学生以一个真实的孔子。

1)孔子是一个爱玩笑非古板的俗世凡人

也许因为我们经常把“圣人”“万世师表”等对孔子的尊称挂于嘴边,所以教学实践中,很多同行似乎都把孔子讲得太“规矩”了,并且还能举例为证。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选读》第六课7.38章)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虽然温和,但又严肃(“厉”);虽“不猛”,但又威严(“威”);虽安详(“安”),但又庄重(“恭”)。总体看上去,孔子还真似乎是个严肃有余而随和不足的人。孔子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其实,不然也。孔子是一个爱玩笑非死板的俗世凡人。请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第十二课第17.4章)

本章可谓微型小说,有情节,且以师生对话推进之,又铺以对孔子的神态描写,孔子的“象”就在师生对话中得以“立”起来。以礼乐治国,本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毕生追求,但孔子到了子游治所武城(鲁国公邑,子游任武城宰)听到“弦歌之声”之后,居然顺口溜出一句“割鸡焉用牛刀?”这样的话来。也许说者无意,但听者有心。作为学生的子游当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委婉地向老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我子游正是按照老师您教导的治理方法治理武城的啊!”。孔子意识到自己的话不妥,就告诉弟子们说“前言戏之耳”,做老师的只是和大家开了个玩笑而已。

2)孔子是一个遇事也很窘的俗世凡人

一般的“凡”人,当突然碰到恐怖事件发生或被人冤枉的时候,常常会显露出不知所措的紧情和语无伦次的窘态。孔子非“神”,他也是这么一个俗世凡人而已。请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第十二课第6.28章)

复礼,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守礼,是孔子处世的原则。孔子所见南子为卫灵公夫人,此女人妖媚淫乱,卫国实际掌权者。孔子见南子一事,《史记·孔子世家》这样记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

可见,凡是想见卫灵公的人,都得先见南子(“寡小君”)。但对于孔子,南子倒是主动差人给孔子口信,说“寡小君愿见”。守礼的孔子要想见卫灵公,就必须直面一个妖媚淫乱的南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两人见面时,“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不得已而见的孔子在与南子见面时还是很守礼的。

本章极短,才23字,但人物描写较为细腻。心性直率的子路对老师见南子的行为感到“不说”。因为在子路心中,老师的行为违礼了!子路的“不说”,简直要了老师孔子的命!情急之下,孔子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澄清事实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从句式角度看,这里用的是短句,可以看出说话者的语气多么急促;从修辞角度看,用的是反复,可以看出说话者的心情多么迫切:这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凡人”孔子当时的窘态。

3)孔子是一个思想比较迂的俗世凡人

孔子毕生遵从的“周礼”,相传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监于二代”而建立起来的(《选读》第二课第3.14)。文王姬昌,奠定周朝基业;武王姬发,灭商立周(公元前1046年):相距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五百余年。虽说孔子整理古代文献,为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要在五百多年后推行五百多年的礼制,是个什么概念呢?这就好像是要求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遵守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制度一样。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不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保守甚至“迂”的人。请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第二课第13.3章)

面对卫国乱局,子路想听听老师的意见。针对子路的问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即“正名”。“名正”才能“言顺”,这本身没错,孔子也说得言之凿凿。但联系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孔子的“正名”主张就是空想而已。于是,师生之间的思想冲突就产生了,难怪心直口快的子路说老师“迂”。

孔子的俗世凡人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方面。限于篇幅,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