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康复方法选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1

偏瘫患者康复方法选择研究

袁建斌

河南开封市尉氏福利康复医院 康复医学科 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目的: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共104例,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7月,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个小组有52位中风偏瘫患者,将常规的康复治疗措施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使用针刺的治疗干预措施,治疗5周后观察两个小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身体恢复状态良好。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观察组治疗前为(27.26±4.32)分,治疗后为(84.24±2.43)分,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26.13±4.62)分,治疗后为(61.27±2.46)分,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可加快患者身体康复的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中风偏瘫;治疗效果 前言: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而言,其肢体运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以至于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患者身体恢复周期长,且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训练,难免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压力。为了探讨更有效的临床中治疗措施,我国医学人员也在不断努力研究当中。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偏瘫在治疗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中医针灸治疗措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104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研究,分别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与中医针灸两种治疗模式,探讨各自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共104例,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7月,其中,有71名男性患者,年龄在42-76岁之间,有33名女性患者,年龄在52-75岁之间,患者肢体偏瘫位置主要为左侧和右侧,通过对所有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测,均被确诊为中风偏瘫,患者其它器官均处于正常状态,年龄、性别以及病症特点大致相同,各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首先,在对患者身体进行检查后,如果患者存在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症状,应采取常规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吸氧处理,保护患者脑部神经系统正常运行,对患者颅内压进行检测,确保其处于正常水平。其次,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需要对患者的肌力进行评估,对康复训练的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如果患者肌力在0-1级之间,这时候患者肢体运动难度较大,生活难以自理,只能卧床休息。为了帮助患者身体尽快康复,可定时对患者肌肉进行按摩,掌握好力度和方位,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时间间隔为2-3小时之间,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如果在患者卧床期间没有进行被动康复练习,很容易出现关节水肿或足下垂等现象,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后期康复。如果患者肢体可在床上轻微移动,但无法下床行走,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对患者进行上述被动活动外,还应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关节。可以让患者练习低头和抬头动作,角度控制在10-20°范围内,也可调整患者的卧姿,以此来增强患者的肌力恢复能力。

如果患者肌力损伤程度不大,可以适当进行走动,但运动能力不强,无法抵抗较强的外力作用。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可协助患者在床边行走,每天站立15分钟,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适当增加锻炼强度[1]。         最后,观察组除了要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外,还增加了针灸环节。找出患者各个穴位具体位置,主要包括三阴交穴、人中穴、内关穴以及头部运动等区域,分别对患者穴位进行针刺。如果患者病症体现为“口嘴歪斜”,需要在上述穴位中增加取地仓穴穴位。此外,下肢瘫痪或上肢瘫痪的患者还需要另外增加各种穴位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穴位进行针刺前,应对患者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出现感染。将针尾与电针治疗仪相连接,在治疗过程中,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患者身体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对电针治疗仪器适当调节。留针时间一般为30分钟,患者需要连续5周进行治疗,平均每周治疗两次。 1.3疗效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自理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治疗效果越好,患者的自理能力也就越强。 1.4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自理能力评分为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测,当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身体恢复状态良好。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观察组治疗前为(27.26±4.32)分,治疗后为(84.24±2.43)分,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26.13±4.62)分,治疗后为(61.27±2.46)分,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风偏瘫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类型,该病症具有发病速度快、发病急等特点,由于患者脑部神经受到影响,肢体功能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在基础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肌力恢复功能,让患者能够同正常人一样活动。不过,这种治疗方法疗程较长,且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近年来,中医针灸普遍应用于中风偏瘫治疗当中,通过对患者穴位进行针刺,根据患者主要病症体现,选择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在短期内快速恢复,这种治疗疗程较短,且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因此,中医针灸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2]。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观察组治疗前为(27.26±4.32)分,治疗后为(84.24±2.43)分,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26.13±4.62)分,治疗后为(61.27±2.46)分,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针灸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帮助患者身体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肖蓉.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8):195-196. [2]杨爱平.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