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育人模式下学生心理组织功能发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9
/ 3

高校心理育人模式下学生心理组织功能发挥研究

姜佳 刘沛 孙玥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本文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分析高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和朋辈教育的实施状况,论述加强学生心理组织朋辈教育的现实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高校学生心理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及不足之处,结合实践提出了推进大学生朋辈教育实施新途径的几点策略,以期对高校心理育人模式下学生心理组织功能发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三全育人;学生心理组织;朋辈教育

  1. 在“三全”育人模式下,朋辈教育作用体现

近年随着高校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问题的事件日益增多。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三全育人”观点:“要求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疏通学生心理保健关口、通过做实心理周报制度,筑牢排查基层关口、通过灵活应用危机排查—预防模式,严守预防动态管控关口、通过落实心理咨询专业化制度,奠定服务学生能力关口、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做好防止学生心理转化周期、通过畅通危机干预流程,严防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关口。各大高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团队,基本形成了心理育人的组织机构”[1]。尽管如此,大多数高校心理育人的组织机构仍存在缺乏科学性管理[2],教育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活动和咨询服务范围较小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心理育人组织积极引用朋辈教育。

朋辈教育引入后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联系学生与专业心理辅导人员[3]。并且根据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的需求,我国各高校成立各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以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手语操等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习近平青年责任观认为,青年人应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只有多学习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才能逐步实现个人责任”。因此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高校朋辈心理教育的队伍,应以习近平青年责任观为指导,对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一种新的视角培养,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且具备勇于担当大任的助人特质。

二、加强学生心理组织朋辈教育的现实意义

创建“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全面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这极大的弥补了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在朋辈教育的自发性、友谊性等性质促发的作用下,进一步将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整合与发掘,成为各层级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为学生服务的一种有效且具有拓展性的特殊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融入了朋辈教育理念的学生心理组织也具有以下诸多优势:

  1. 及时发现心理危机事件,提供心理援助

尽管大部分高校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但很少有出现心理压力或者精神困惑的同学主动咨询,而且有时突然发生难以控制的危机状况,也不能够第一时间消除、减缓。这些导致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能迅速的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心理组织中的学生们运用朋辈教育,日常和同学们广泛接触,敏锐地觉察到同学的心理状态[4],在危机事件尚未发生时,及时感知到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前兆,并将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化解或者快速上报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5],及时为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援助。

2、有利于掌握学生心理层面信息,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容易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本身为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滋生一些不良品德和发生违法乱纪事件,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隐蔽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此时显得尤为重要[6]。鉴于以上的情况,理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朋辈教育的优势,了解大学生内心真实的世界,获得学生心理层面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减少违法乱纪的事件发生。

3、有助于创造和谐校园气氛,增长学生助人与自助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在接受了自我成长训练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之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引导和帮助同学们走出自我困惑,使得心理咨询的效果延伸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学生心理组织能更早地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能够站在同龄人的角度上,以专业的角度融入学生群体中,可以尽快的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困惑,可以从学生群体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对心理危机起到预防与干预作用。而今多数的学校心理辅导仍然停留于院系层面,收效甚微,成本大等问题都日渐严重,高校心理咨询老师稀缺。在无法满足庞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的背景下[7],研究学生心理组织、学生心理组织促进助人与自助的能力,使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三、高校学生心理组织工作的现状

高校心理组织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校学生心理中心是以心理中心老师为核心,兼职心理辅导员为骨干[8],学院学生会心联部以及学生心语社团为活动组织者,班级心理委员为宣传员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网络。

心理组织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围绕四个心理健康日,开展有效向上的心理健康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入观察并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积极引入朋辈教育心理辅导活动、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等[9]

因此为了解本校学生对于心理教育的熟知度和需要及时了解完善改进的方面[2],开展了本次的调查研究。在研究初期,我们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问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有77.89%的同学认为高校设立心理组织能够真正帮助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并且熟知心理组织开展的部分活动。当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64.42%选择向朋友倾诉的方式寻求疏导,25.96%向父母或老师寻求帮助,15.38%的求助心理医生。

数据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向熟悉的人求助[4]。朋辈之间更易沟通,也有安全感。这使得学生与学生心理组织干部交流更加频繁,相处更加融洽。并且通过调查学生对于朋辈教育了解程度数据显示:91.49%的同学赞成在学生心理组织中应用朋辈教育,而且5.27%的同学则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将朋辈教育应用在实践中,且有了一定的成效[5]

调查研究证明本校心理组织在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离不开本校目前心理辅导覆盖面广及心理辅导形式多样[3],各种辅导形式的功能互补的完善体制。但是通过调查,我校心理组织存在着辅导机构设备不全;心理辅导队伍人数上不足与相对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心理组织也存在着制度脱节及积极性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寻找学生心理组织开展心理教育的创新途径成为了当务之急。而根据研究显示,朋辈交往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学会共处、关心、帮助和同情他人,能够学会批判性的社会交往技能。因此将朋辈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组织,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督导,将组织内的成员培育成半专业性质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的心理咨询或辅导,能促使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从而推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关怀、支持,使他们更容易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推动了“自助式”的成长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与政府政策、学校管理和学生心理组织紧密有效的结合,能更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心理组织功能的良好发挥,使更广范围的学生群体受益[7],让朋辈心理教育在学生心理组织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推进朋辈教育实施新途径的几点策略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致力于创建“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全面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学院朋辈教育体系的建立,并且在整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丰富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以及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但我国高校朋辈教育系统仍存在以下问题:过于注重心理健康宣传, 轻视朋辈间的咨询辅导;朋辈咨询工作的针对性和专门性较差;朋辈咨询员的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内容宽泛。因此关于推进学生心理组织朋辈教育实施新途径的几点策略如下:

1、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朋辈教育活动

学生心理组织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在开展朋辈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学习、生活的日常问题、学生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并则融入到活动中去。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品质和学习能力,增进交流,共同进步。

2、选拔教育者与规范的管理

学生心理组织需要建立朋辈的选拔、任用、培训及考核机制,构建朋辈引领平台,扩大朋辈教育者选拔的范围,将真正有奉献精神且拥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学生吸纳到朋辈教育的体系中来,并且根据学生们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开展差异化朋辈教育指导。

3、对于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评估

朋辈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心理组织教育者的培训指导、对活动的跟踪评估等。由于朋辈教育者基本都是学生,其人生经历和专业水平都有一定的不足[6]。因此其工作能力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时就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和辅导员的帮助,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11]

4、对朋辈咨询员进行督导

学生心理组织的朋辈咨询员在发现受助者问题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助人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自己我认识产生影响。所以应该对朋辈咨询员进行督导,帮助咨询员认清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从而通过共同努力弥补不足、克服缺陷,使自我完善。

我们相信,学生心理组织在朋辈教育体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中,都将获得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朋辈教育也以一定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强力有效的自我教育形式。

作者简介: 姜佳(1998-),女,汉族,甘肃敦煌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统计学方向。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119。

参考文献:

[1]江佳芬. 基于“三全育人”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策略[J]. 农村青年. 2019, (12): 43-44.

[2]章冬云, 温旭. 朋辈教育在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J]. 职业. 2015, (23): 50.

[3]俞少华, 张亚林. 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02): 131-132.

[4]陈慧玲. 朋辈教育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16): 117-118.

[5]莫筱. 朋辈教育理论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实践和研究[J]. 科技视界. 2015, (24): 189.

[6]王利敏, 李永山. 构建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 91-94.

[7]姚斌, 刘茹. 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 2008, (09): 126-127.

[8]黄彩霞, 刘妍君. 学生心理组织在心理委员制度施行中的应用——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高教论坛. 2013, (04): 131-133.

[9]孙丽芳, 叶云屹. 论学生心理协会的组织与建设[J]. 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5): 49-50.

[10]刘文超. 朋辈教育在大中专院校的应用实践[J]. 传播力研究. 2019, 3(29): 212-213.

[11]陈利红, 高雅姝, 任志浩 et al. 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 智库时代. 2018, (25): 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