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抑郁症的控制效果

/ 2

药物对抑郁症的控制效果

彭焱

泸州市精神病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抑郁症是一种抑郁障碍的典型性表现状况,在精神类疾病中,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十分高的病症类型,但同时,抑郁症在疾病治疗上,治愈率也相对比较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对于抑郁症的了解程度都不深,存在严重的认知不足问题,导致真正患病后,并未在第一时间内进入到医院接受专业抗抑郁治疗,导致疾病在长期的拖延下变得越来越重,从而形成当前治疗率不高且复发率超高的现象。在抑郁症患病期间,其患病特征主要以突出性且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主,甚至部分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做出自残、自伤、自杀一类危及生命安全的行为,期间也有大部分患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严重的妄想症情况,或是眼前出现幻觉等精神性临床疾病状况,病情发展至更为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抑郁性木僵情况,在具体的身体表现上,会在脸部出现表情僵硬、固定,在精神上,对于刺激性动作无反应,话越来越少甚至不说话,也很少有大动作,或直接一整天保持呆立无动作。

在抑郁症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目前临床中比较推荐的治疗方法就是全程治疗,此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治疗三个阶段。对于单次发作抑郁症的患者而言,其在疾病治疗完成后,会存在50-85%的复发概率,所以需针对该类患者进行后续的维持性治疗,避免患者在痊愈后出现复发情况。急性期治疗(8-12周):主要是针对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加以控制,尽最大程度提升病症的临床痊愈率,同时在治疗期间,使用药物治疗周期,效果发挥最显著的时间段集中在第三周左右。恢复期治疗(4-9月):比较常见的治疗周期就是5个月左右,在这一治疗时间段之内,患者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病症严重程度反复的情况,复发风险也相对较高,在最基础的治疗原则上,需要连续性服用急性治疗阶段中的抗抑郁药物,但服用的剂量可以不进行调整。维持期治疗:由于抑郁症在临床复发率方面相对比较高,所以在患者初步痊愈后需要做好后续的维持性治疗工作,确保患者的病情长时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时间段内,后续进行药物的减少。但是,在用药量减少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进行实时性的病情复发监测,一旦患者表现出复发的早期状况,立即按照恢复期治疗方式加以治疗。目前阶段,有关于抑郁症临床治疗期间,对于维持期的治疗时间段并未总结出比较明确的固定时间段,一般为2-3年左右,严重者甚至需要持续一生接受维持期治疗方案。

在进行抑郁症治疗期间,针对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机理加以了解十分有必要,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治疗的原理,同时对于未来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抗抑郁药物在作用原理上,通常临床中认为,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体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生化递质改变,现阶段,几种比较常见的且受到医学领域中认可的生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5-羟色胺假说,在该原理中,研究人员认为,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羟色胺能够直接或是间接性的针对人体的心境及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当该羟色胺水平出现降低情况时,患者的抑郁症病情也会随之加重,主要表现为低沉、不爱说话、不愿动、不爱吃饭等临床表现。但是当羟色胺水平变化过高时,抑郁症患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一定的狂躁状态,甚至患上狂躁症。在这一抑郁症疾病作用机理下,应用抗抑郁药物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时,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针对患者体内的羟色胺内部浓度进行有效控制,借此完成疾病的治疗目标,比较常见的治疗情况是针对患者体内的过高的羟色胺浓度进行降低治疗。

②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在这一抑郁症药物治疗原理中,研究人员认为,其作用于抑郁症患者体内之后,能够进一步将患者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加以降低,借此达到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在去甲肾上腺素抗抑郁药物治疗中,能够进一步针对患者的内体的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效率加以抑制,促进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含油量浓度提升,最终达成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还患者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精神状态。

③多巴胺假说,在这一抑郁症药物治疗原理应用期间,研究人员发现,部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体内进行抗抑郁治疗时,患者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会出现降低情况,而当部分抑郁症患者出现情绪狂躁类问题时,患者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会随之出现增高现象,导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疾病表现加重,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在这一应用原理基础上,部分抗抑郁药物的用药,主要是为了进一步针对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加以抑制,实现降低多巴胺水平的同时,压制抑郁症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出现过度狂躁的情况,避免对自身生命安全造成伤害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其对于周边亲人、朋友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提升抑郁症治疗效果。

④乙酰胆碱假说,在这一抗抑郁症药物应用抑郁症患者疾病治疗期间,乙酰胆碱药物的服用,能够进一步针对抑郁症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之间张力平衡加以控制,同时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及良好心境营造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借此进一步缓解抑郁症患者在心理上形成的抑郁压力。与此同时,部分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治疗中,大脑内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往往会出现活动量过大的情况,从而导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在这一患病基础上,充分将含有乙酰胆碱抗抑郁药物应用到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针对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兴奋度以及活动量加以抑制和压制,从而避免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狂躁类临床表现,最终提升抑郁症治疗效果。

抗抑郁药物治疗是当前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首先选用安全性高、疗效好的第二代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抗抑郁药(NaSSA)等作为一线用药。药物治疗需要保证足够剂量、全病程治疗。一般药物治疗2-4周开始起效,治疗的有效率和时间呈线性关系,如果患者使用足量药物治疗4-6周无效,换用同类其他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能有效。恢复期(巩固期)治疗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维持原剂量不变。维持期治疗可缓慢减药直到终止治疗,有关维持治疗的时间意见不统一,如需终止维持治疗应缓慢减量,以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也可减少撤药综合症,一旦发现有复燃的早期征象,应迅速的恢复原治疗。

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在于尽可能的早期诊断,及时规范的治疗,控制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防止复燃及复发。成功治疗的关键需要彻底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复发风险,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的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