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2
/ 2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分析

左太

久治县哇尔依乡藏文寄宿制小学 青海 果洛 814700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藏热”在全国的蔓延,西藏文学在整个文坛上的地位随之提升。由于藏文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文字之一,是一种具有逻辑格语法体系的拼音文字,所以如何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图,成为了西藏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点,本文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藏文学;汉语;翻译


当前,对藏文汉语言文学的翻译掀起了一股热潮,导致近年来,藏文汉语言文学翻译作品呈现着今年井喷般的势态,出现了许多藏文翻译作品。但与此同时,作品的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出现了一批歪曲了原文意思或语句不通的翻译作品,既不利于读者阅读,也不利于将来提高藏语言文学翻译的水平。翻译作品中需要考虑的对照因素有很多,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谚语、诗歌、颂偈体等等,向来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不当则很容易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所以,必须要注重汉文翻译中表达手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表达技巧,适应读者的汉文语言习惯,才能提高藏文翻译的水平。


一、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一)忠实性

忠实性是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翻译中要做到不肆意添加内容,也不随意删减内容。忠实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形式上的忠实,利用译文与原文在结构、修辞、选词上的相似,传达和再现原文信息;另一方面是意义上的忠实,力求做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精神上保持一致。就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而言,要重在传达原作的意义,体现原作的思想意境,并可在遵循忠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例译、简译、改译、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

(二)创造性

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译者不仅要用自己的审美理解原文,还要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天赋重现原文中美好的意境,抓住原文精髓。这就要求译者必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风格、思想。以《仓央嘉措诗歌》为例,在进行翻译时明确藏文化的时代背景,了解仓央嘉措的生平经历、生活处境和行为举止等情况,而后再研究诗歌的形式、韵律、手法、意象等翻译要素,创造性地抓住原诗精髓。

(三)传达美的意境

藏民族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俗、独特的民风,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即使是寥寥数语,也会饱含着诸多意象。所以,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时,要注意传达原文的意象美。


二、谚语翻译中所应重视的问题

在进行藏文翻译的过程中,谚语是难点之一,谚语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典故、人文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都具有关系,其产生的原因、来源以及用发都具有特定的要求,同时,谚语具有简练精湛、通俗易懂的特点,导致谚语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对谚语所表述的内容不理解,就很难明确谚语所表达的意思。而同时与谚语减短、精炼的语言相比,谚语所表述的含义或道理往往是较为深刻的。

谚语在表述上受口语的影响比较大,组成方式与表述方式具有随意性,形式上比较多。谚语的逻辑性比较强,其前后组成部分往往是因果关系,例如对此句子进行翻译:rkangnadmgosman.这是一个较为经典的藏文翻译案例,对此进行翻译通产有两种结果,其一是脚下生病了,却要对头部进行治疗。这是对原文语言进行直接翻译,侧重于对字面意思的一一对照。另一种翻译结果则是文不对题,南辕北辙。这种翻译侧重的是对原文所阐述的意思的表达,注重原文含义的表述。笔者认为,相对于两种翻译结果,第二种结果更值得认可。因为在表达效果上单纯的说脚下生病了治疗头部这句话单独出现显得突兀,不利于读者的理解,翻译的实质也应该更加注重意思的表达。再例如对原文:khatsamtshigtsam.进行翻译,第一种翻译模式则会直接翻译成虚伪,空洞,而第二种翻译模式则是会翻译成言之无物,显然第二种的翻译方式更加具有文学性与观赏性。通过以上这几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不能死板的依照原文意思进行词语对应翻译,而是要充分理解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原意进行表述。但是只应用意思翻译也不符合藏文谚语的翻译方式,仍然不能扭曲原意,还要符合谚语的特点。对谚语的翻译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意思相同的且流传广泛,为读者所熟知的谚语进行同意替换。因此,我们在进行藏文谚语翻译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可以不必收到字数的限制,但是需要保证的是意思的符合,还要与谚语的语言格式相符合,保留谚语的特点,才能做到高标准的藏文谚语翻译。


三、诗歌翻译中所应该重视的问题

在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是,诗歌的语言比较简练,尤其是诗歌的一些写作手法,在其进行翻译中尤为重要。例如诗歌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意向,我们在汉语诗词中常用的意向例如提到牡丹就能联想到富贵,提到月亮就能联想到思乡,提到杨柳就能想到依依惜别,这是语言环境与文化积累的结果。而且,在对藏文诗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就是诗歌的体裁,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尽量符合原文的音节与字数,还要进行韵脚的对照。而提到藏文诗歌的翻译,就绕不过仓央嘉措的诗歌。近年来,仓央嘉措的诗歌掀起了一股热潮,“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对仓央嘉措诗歌的欣赏和对其本人经历和传记也得到了许多热捧。作为兼具第六世达赖喇嘛,又是一位感情真挚的诗人,其个人身份的特殊性与其诗歌作品的文学性都导致其作品在后世流传很广,引起了学界的目光和探究,其作品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翻译成了多国语言。

例如对原文:

baydaekhrungkhrungdkarpo/ngslsgshogrtsalgyardang/thagringrgyangnasmivgro/lithangbskornasslebsyong。进行翻译,笔者选取了三种翻译方式,第一种是: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趟就回来。第二种是: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第三种是:求汝云间鹤,借翼一高翔,飞行不在远,一度到理塘。通过对这几种翻译模式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意思相近,都遵照了原文意思,但是因为音节与字数采取的对照标准不同,导致翻译结果也大不相同。

谚语能够运用简单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深刻的意思和道理,反映生产、生活中的经验规律。在西藏文学中存在诸多谚语,对谚语翻译是否贴切、意思表达是否完整,直接影响着原文翻译的准确性。谚语翻译的方法主要包括还原法、借用法、对称法三种,还原法是按照原文的字面进行翻译,重点表达原文的引申含义;借用法是在译文中找到与原文意思相近的谚语进行翻译;对称法是指在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称,强调对仗、平仄、对称,甚至要求翻译字数也要与原文相同。在谚语翻译中,译者要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技巧,不要拘泥于原文形式,而是要追求意义表达准确,符合汉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韵脚。对藏文诗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不需要完全按照汉语诗歌五言律诗或者是七言律诗的格式,但是仍然要尊重韵脚和原意,以整体效果最优为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拉都.浅析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李毛依合.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J].城市地理,2015(22)

[3]孙萌.华却让才.刘凯等.藏文数词识别与翻译[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4]罗爱军.普布次仁.石达次仁.藏语早期传统翻译思想的若干特点[J].民族翻译.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