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满意度及预后的措施

/ 1

利用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满意度及预后的措施

黄庆

荥经县人民医院 四川 雅安 625200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主要是围绕患者的病情展开的。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护理内容不仅限于患者疾病,而是在基于患者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服务。现阶段,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纠正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是一种较为完善、成熟的护理方法,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改善预后方面均具有明显成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利用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满意度及预后的相关措施吧!

  1. 病情评估。当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登记其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姓名、年龄、病史、药敏史、生命体征情况,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作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评估。根据医师的要求,协助患者进行临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并且告知患者检查的内容、目的以及指标,在执行每项护理操作前,都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提高其配合度和依从性。待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应及时上报医师,患者确诊后,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药物指导、饮食护理等,保证护理内容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

  2. 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应为患者合理选择病室,并且做好病房护理的工作,保证病室内的干净、整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每日定时在病室内通风换气,并且保持室内湿度处于50%~60%,温度控制在18℃~20℃,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病室内可以放置空气净化器,保持空气新鲜;为患者予以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为其指导适宜的体位,避免出现呼吸困难的不良反应。

  3. 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并为其介绍医院的环境、医疗设备以及医师团队等。由于患者疾病类型的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也会存在明显区别,加之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患者的心理特点也是不同的。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其心理变化,从而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多鼓励、开导和安慰患者,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也能进一步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当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够主动向护理人员倾诉,以寻求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

  4. 健康教育。在疾病发生后,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予以心理护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也能够帮助患者纠正对病情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治疗、预防观念。在健康教育中,应为患者讲解疾病发生的机制、诱发因素、临床症状表现、治疗方法、预后手段、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让患者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认识疾病,提高对疾病治疗的重视度,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而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其教育内容。

  5. 药物指导。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医师会予以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加强药物指导,为患者讲解药物使用的说明,告知其每日用药的次数、时间间隔、用药剂量;在用药前,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让患者在发现类似不良体征表现后,及时上报主治医师或护理人员。在用药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和监测,如若发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作出针对处理。叮嘱患者要按医嘱要求用药,避免自行减药、停药、换药;告知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6. 饮食护理。在病情的影响下,机体处于能量和热量的急性消耗期,并且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随着病程的推移,机体内蛋白质、水分等营养物质的消耗量也会明显增加,因此加强饮食调整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对于改善预后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饮食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为其合理安排饮食搭配,一般来说患者在入院期间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饮水、多食用新鲜蔬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类食物。


【科普小结】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具有明显的效果,内容包括病情评估、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和饮食护理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也是提高护理满意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