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的诱发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1

胎盘早剥的诱发因素

万利

眉山市妇幼保健院 四川眉山 620010


当前,还未明确胎盘早剥的具体发生原因与机理。经过临床研究,胎盘早剥与以下因素有密切关系:比如,胎膜早破时羊水流出,腹部受到挤压,撞击全身血管造成胎盘早剥。由于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疾病,或分娩时宫缩过密等等原因,也可能引起胎盘早剥。

1 胎盘早剥疾病类型

如果发生胎盘早剥,子宫里面会出血,这会造成胎儿与孕妇失血,导致胎儿畸形、缺氧甚至死亡。而孕妇也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休克、贫血、肾衰等严重症状。胎盘早剥常会造成子宫内出血,但出血量一般不大,难以引起孕妇的注意。当孕妇已经出现休克、脉搏加快、贫血等症状,到医院诊断往往已经耽误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期,对胎儿与孕妇极其不利。如果在妊娠期出现腹痛,并伴有阴道出血,孕妇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如果患者胎盘早剥比较严重,需立即终止妊娠。如果还没有出现进一步的剥离,病情较轻,胎儿的状况也比较好,则需在严密监测下继续妊娠。大部分胎盘脱离患者需要通过剖宫产终止妊娠,如果产妇身体状况良好,胎儿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缺氧状况,则可以进行自然分娩。

胎盘早剥是指分娩期或妊娠20周后,胎儿从正常的位置上提早剥离。这是一种妊娠晚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经常会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同时,胎儿心率改变,子宫按压时疼痛,子宫持续收缩。由于病情发展较快,会危及到孕妇与胎儿的生命。近几年来,该疾病发病呈现增加趋势。根据出血特点不同,胎盘早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显性出血型

这种类型的疾病占总发病率的80%,主要症状是阴道流血,胎盘剥离也会偏离胎盘中央,显现出血型胎盘早剥,并发症比较少。

1.2隐性出血型

这种类型占到胎盘早剥总发病率的20%,而且会伴有持续性腹痛、腰背痛、腰酸等症状,出血量比较少,或不会出血。这种类型的胎盘剥离会造成完全剥离,并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剥离面积非常大,如果发生内出血,则会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表面出现紫蓝色瘀斑。在腹部检查中,可以看到胎心异常、腹部僵硬,重症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休克等症状。

1.3混合出血型

这种类型一般会先出现内出血,由于胎盘内积血过多,会逐渐形成外出血。这种出血类型的胎盘早剥发生率比较低。

2 胎盘早剥病因

胎盘早剥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孕妇血管病变、宫腔内压力骤减、腹部外伤或创伤有关。

2.1血管病变

如果孕妇患有慢性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慢性肾病或患有全身血管病变,由于子宫小动脉硬化,很可能造成破裂出血,从而形成血肿,造成子宫壁与胎盘分离。在妊娠中晚期,妊娠的子宫会对下腔静脉造成压迫,造成静脉压升高或静脉淤血,导致血管破裂,并造成胎盘血肿。胎盘与子宫壁会全部或部分剥离。

2.2机械性因素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腹部遭受钝性创伤,造成子宫收缩,从而诱发胎盘早剥。孕妇腹部受到挤压或撞击,也会导致胎盘早剥。

2.3宫腔内压力骤减

有时胎儿未足月时胎膜破裂,也会导致胎盘早剥。在双胎妊娠分娩时,如果第一个胎儿过快分娩,则容易造成第二个胎儿胎盘早剥。有时由于孕妇羊水过多,在人工破膜之后,羊水过快流出,造成宫腔压力减小,子宫快速收缩,导致子宫壁与胎盘产生剥离与错位。

2.4其他原因

40岁以上的孕妇有可能会发生胎盘早剥,多产的孕妇胎盘早剥风险也会更高一些。如果孕妇有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有可能造成胎盘早剥。如果在妊娠期间,孕妇子宫内出现感染,有可能发生绒毛膜羊膜炎,这种疾病是由于病毒、细菌通过孕妇血液引起羊膜与绒毛膜感染,并造成胎盘早剥。

3 胎盘早剥的治疗

胎盘早剥会危及孕妇与胎儿的生命,因此,要及时、恰当地处理与治疗,坚持尽早识别原则,快速处理休克,有必要时需要终止妊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医生要结合孕妇的严重程度,巧妙地选择治疗方案,如果胎儿与孕妇的状态很好,医生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延长孕周。如果胎儿已达到35周,则可以借助糖皮质激素,加速胎肺的成熟,随时关注胎盘早剥状况。如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明显的阴道出血、胎儿窘迫等问题,要立即终止妊娠。医生应当根据产妇产程进展、胎儿宫内状况、产妇病情轻重等因素,采取恰当的妊娠终止方式。

3.1急性期治疗

医生要监测产妇生命体征,构建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急凝血因子,使孕妇的血液循环能够稳定。并需要确保孕妇气道通畅,开展呼吸管理,如果有需要,要及时给氧。医生要不断地监测胎心,了解胎儿宫内情况。如果产妇有外伤时,则要对其进行胎心监护,避免出现胎盘早剥状况。在产妇分娩之后,医生要为其注射子宫收缩药物。

3.2终止妊娠

如果产妇病情较轻,状况良好,宫口张开,则可通过阴道分娩。在产妇生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心率、胎儿宫内状况等等,如出现异常征象,则要及时通过剖宫产终止妊娠。孕妇也要主动学习胎盘早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卫生,避免感染,加强营养。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与充足的睡眠,定期进行产检,避免外伤。孕妇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出现宫内感染,戒除不良嗜好,比如吸烟、酗酒。如孕妇患有肾脏疾病、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等等疾病,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