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策略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送教上门策略探微

张玉萍

甘肃省武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741300

摘要:送教上门是教育扶贫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特殊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生活,与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送教的意义、送教的准备、送教的策略、送教的反思等方面,通过具体的送教实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 ;策略

正文:有这样一群正值花季的孩子,因为身体残缺或智力缺陷原因,无法融入到同龄人的群体生活中,也无法进入学校享受正常的校园生活,长年须大人在身边照顾,医药费、康复治疗费及沉重的生活重荷压得整个家庭喘不过气来,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只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绝望的眼神,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缺失父母陪伴的他们,家庭教育也就缺失,送教康复工作是弥补缺失、带给孩子自信和家庭希望的重要支柱。

一、送教上门的意义

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其中16.89%的中重度残疾儿童不能享受同龄孩子的快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特殊家庭也列入精准扶贫的行列,教育扶贫就成为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特殊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生活,与全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

二、送教上门的准备

(一)一周一送的原则。送教对象,一般是中重度智残、肢残或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有局限的孩子。不用说随班就读,就连特殊学校的特殊群体中也难以就读,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不幸自不用说,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负担也是巨大的。我县现有58名适龄送教儿童,学校学期初,就全面部署,通盘考虑,安排不同教师包送包教的计划和课程安排,利用每周周末时间进行上门送教。


(二)一人一案的方案。每次送教前,从教育教学与康复、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相关内容,采取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策略,备好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学方案,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一线一车的线路。送教对象,往往生活在边远山区,路途远,道路窄,遇上雨雪天气,困难就更大。学校依据学生家庭分布,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好行程线路,并不忘每组带上必要的礼品,比如,一箱苹果、一袋米面、一箱牛奶等。

信心满怀,情绪饱满,期望着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打开一扇扇黑暗之窗,让一束束智慧之光倾洒病痛深渊里的家庭,使他们脸上忧郁失望的愁容,换上喜悦幸福的笑容,使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三、送教上门的策略

(一)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在爱心的召唤下,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能克服假日少、路途远、家务忙、压力大、怕晕车等困难,全身心的融入到送教工作中,坚持按规定的时间每周一次3课时的送教活动。送教上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用耐心、细心、爱心抚慰特殊儿童的心灵,迎得特殊儿童和家长的笑颜。夏天头顶烈日、冬天冒着寒冷,为的是他们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从学校到送教点的路上留下了我们的汗水与艰辛。然而我们为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耕耘与收获并存,我们的付出换来了特殊儿童的点滴进步。

  (二)对症下药,强化训练。我送教的三位孩子都是重度残疾,从接手这件工作后我就根据孩子的不同症状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训练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说真的,对于中重度残疾孩子来说,要让他们的水平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注重教法,循循善诱。同时重视情感的投入,自始至终表达对孩子的信任,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例如,宋文文和马志龙同学,他俩不仅是一个村的,而且都是重度脑瘫引起的智力及肢体残疾。宋文文常年平躺在炕上,双腿已严重萎缩变形,不能起床,也不能坐,更不能站立行走,甚至我们不能抱他,如果碰到他的身体,他会痛的哇哇大哭。就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小生命,一听到老师来了,他会拼命往上仰脖子,使出浑身的力气看刚进门的我们,每次看到他这个顽强劲,我都会揪心的痛,赶紧走上前,抚摸着他的小手,小脸,与他谈话交流。谈话过程中如有听不清的,他爷爷会翻译给我们,看着他那纤细的小手我总会忍不住帮他剪剪指甲。他爷爷说,老了看不清楚,其实看他爷爷样子也比我大不了多少。教学中,他虽然口齿不清晰,手不能握笔,但总能配合我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逐渐加入语文朗诵、励志故事的内容,使他信心满满。马志龙残疾程度稍微比宋文文好点,起码能坐,双腿也有明显的萎缩现象,手也不能握笔拿东西。每次见到他,不是坐在轮椅上就是炕上,前两次见面时总是面无表情,比较腼腆,几乎一直低着头,不敢直视我们,问什么都不回答,康复训练也不配合,怕见生人,可在家人面前话多的很。每次与他进行沟通,说得口干舌燥,都难以让他开口,让我们欲哭无泪。于是我们反复研究办法,坚持用情感沟通法,使他慢慢的打开心扉。在我们不厌其烦的重复中一点点进步了,我们也有了些许的欣慰。当第五次送教的时候,和我有了目光的交流, 偶尔还笑一下,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他会完全接纳我们的。

(三)爱心辐射, 阳光普照。身患残疾是孩子和家长都无法选择的不幸,那么,家境的穷困更使残疾人家庭雪上加霜。甄海霞家里房子简陋,家庭极度贫穷,他父亲为了照顾女儿不能出去打工,仅靠一点微薄的种地收入,勉强度日。灿烂的阳光似乎无法渗透进他们的家。但是她穿着整齐,漂亮爱美,猛一看,也看不出她是一个智力残疾的女孩,通过与她的爸爸的沟通中得知,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离家出走,现在就跟爸爸相依为命,曾经在普校上过学,后来退学在家,她情绪易激动,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不幸的经历,导致她焦虑和恐怖的倾向,情绪极不稳定,自控力差,攻击性强,易冲动性,注意力极不集中。 第一次见到我们,她非常排斥,“滚滚,不要不要……”,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欢迎,但经过耐心的沟通与交流,用母亲般的细腻与爱心,去抚摸她内心的创伤,现已与我们相处的非常融洽,她见到我们时会主动打招呼,我们走时会说“再见”。点滴的进步,换来了我们百倍的成就感。

四、送教上门的

在送教上门工作中,我们有耕耘与收获,其中的点点滴滴都包含着我们对特殊儿童的爱心,包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事业艰辛的付出与执着的追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不断总结、反思,理论联系实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力争送教对象在身心发展、知识增长、生存技能提升方面有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在党的阳光滋润下,快乐成长。

作为送教下乡的特校教师,我们的工作平凡而艰辛,但我们为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因为孩子们在语言或生活习惯上都有了点滴的进步,同时我们的送教与家长、村委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把温暖的阳光送进了她们的心里,让她们体验到了被人关怀的温暖。所以送教虽苦,我们却很乐意。所以,只有无微不至地浇灌与培育,尽管成长缓慢,苗儿也会茁壮的成长,我们努力了,我们也收获了。

当然,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期待着社会的爱心力量和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残疾儿童送教康复的队伍中来,让他们成长为能自食其力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期望相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最大限度地限制残疾儿童的增长,从源头上控制社会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