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及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0
/ 2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及探索

王梓涵

成都体育学院 610000

摘要: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构成到今天对运动训练的进步具有很大的贡献,而最近几年因为竞赛机制的不断改革,造成以前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和训练实践之间有一定的冲突,为了让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可以很好地引导现代运动训练实践,这篇文章主要回顾了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构成和发展,同时经过对新比赛下的现在运动训练发展方向与规律的讨论,提供了新型比赛要求指导学生不同项目群训练周期的特征。

关键词: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思考及探索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构成到今天已经有半个多世纪,这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而最近几年因为比赛机制重要改革,多种比赛形式,造成以前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有较大的冲击,而且和运用训练实践发生冲突,变成人关心的问题,不断让人们对这个理论有疑问,在不断质疑的时候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也获得了丰富与发展。所以,为了让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能够很好的实践服务,必须要对其形成与进步的史时展开回顾,而且对其发展的方向进行归纳,让运动人员可以很好的把控时代发展步伐,完成合理的训练,提升运动训练水准与成绩。

  1.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

运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阶段安排的思想已经存在。实际上对运动分期问题展开专项探讨的历史不是特别长。训练分期主要是在运动训练的时候,按照训练的目的进行设定,运用多种训练内容、策略和负荷将训练分为不同阶段的一种训练方式。现代运动训练实践显示,运动训练的时候具备明显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人们如果要经过运动训练快速提升竞技能力,就一定要准确认识运动训练工程这个特点,正确思考运动训练过程框架,最后能对运动训练工程有更好的控制,最开始探究训练分期研究由周期的时间分配展开的,按照竞技能力的提升必定会有训练时间局限的客观事实,最开始的研究报告就指出,运动人员参与竞赛要进行超过10个月的训练时间,同时在之前应该有8至10周的过渡练习时期[1]。而在竞技比赛集中化与训练超负荷的的情况下,国家之间运动成绩获得快速提升,而且可以在比赛期间得到稳定发挥,运动训练时候的结构与组织系统科学化探究逐渐受到重视。苏联时期出名的运动训练学着马特维耶夫对参与1952年的第15届的原苏联国家游泳队举重以及田径比赛等项目的练习,还有后面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准备世界竞赛训练规划展开了归纳与分析,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把一些训练经验逐渐变成理论,在1964年展现了专著,表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

二、运动训练理论最近几年的发展方向

(一)运动训练在细微方面的探究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著名研究人员指出,以为传统的运动训练学探究重视在宏观以及共性方面的探究,所以在运动训练实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运动训练能够不能更好的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所以,现阶段有的学术研究人员仍然努力在运动训练内容的微观方面进行探究,逐渐深刻的探究与处理多种运动项目与其小项的训练特征、训练策略、选材特征等问题。

  1. 重视研究影响训练和比赛的社会学因素

竞技体育的组织和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的强有力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竞技体育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对运动训练体制、运动员培养系统、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上、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以前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较落后,因此,他们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1. 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在逐渐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3]。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括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及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四)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苏联、德国和美国的训练学者们经过大量的实践,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他们将自己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推动了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4]。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及时总结,结合当时最先进的生物、化学、力学知识,对于训练进行科学的指导。

三、新型比赛制度的特征与运动周期理论的展现方式的讨论

  1. 新型比赛制度的特征

在竞技体育走向商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比赛机制有了巨大变革,高水准的运动员参与年度商业性比赛与其余比赛的次数迅速增加,此外,因为室内体育现场的设备的优化与普及,运动训练在场地、气温等一些条件的影响下,一年可以训练的时间得到充分运用,让新型比赛制度展现出下面的特征,其一,主客场制,比赛十分频繁,比赛的次数逐渐增多;其二,运动训练预备的时间变短,比赛时间较长;其三,因为比赛次数特别多,让过渡时间变短而且不显著。其四,运用了积分制度,逐渐提升了职业化水平。

  1. 新型比赛制度周期理论的展现方式

事先我们对体能类型引导的项目将训练周和长周作为小周期制定训练计划。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主要是在体能引导类项目练习中发展起来的,按照人体竞技比赛状态具备的周期时期形成的规律,根据以前的周期理论把一年分成一种或者两个大周期,根据那一年比赛把每个周期分成准备期、比赛期以及过度期。在这样的理论引导下,准备的时间很长,比赛时间比较短,训练系统比较牢固,而单调和冗长的训练容易让运动员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心理层面存在深度疲劳,训练 效率没有得到保证,对疲劳的恢复产生影响,对运动员用最好的竞技态度参与大型比赛很不利,不符合新的竞赛制度。所以,在新型比赛机制下,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在不断的质疑中逐渐获得进步与发展,展现出最新的内容符合而且引导新比赛制度下运动训练实践[5]。还有经过对新型比赛制度下的现代运动训练进步趋势与规律的研究和思考,新型训练周期理论的特征是,整个年份将很多个小周期为主体,准备时间短,比赛时间长,将训练周或者10到15天加长周围小周期去制定训练计划,而且在小周期参与测验和比赛,将比赛作为训练,比赛和训练互相融合,把比赛当成训练属于训练时候最关键的一个部分,训练内容还主要将比赛为主,根据比赛处理训练中的多种问题。在训练内安排的时候展现出一年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区别不是特别大,完善的战术贯穿在一年的每个阶段,而且在一年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确保很高的训练水准。所以,为了符合多元化的训练制度发展的需求,有的训练人员在原来探究的基础上,提供将训练周加长周为小周期制定训练方案,构成比较独立的多周期练习理论。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实践可以看出,训练理论属于训练工程合理化和体系化的前提,是迅速提升运动水平的保证;以后运动竞技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运动训练合理化水平的提升。所以怎样在最新的训练理论与思路的引导下,让训练设计按照个体化和慢优化的原则,而且运用十分科学与合理的训练策略与方式,处理实际训练的难题,这是出现在中国体育工作人员眼前的一种巨大的任务,而中国是引进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最早,还是最系统的一个国家,需要承担其把其发扬光大、让历史使命更加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舒为平. 运动训练理论热点与进展[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2]王兰兰,谢云.运动训练过程的时间特征[J].运动,2019(05):18-20.

[3]余陆玮,黄达武.经典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之刍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1):83-87.

[4]谢仕莲,徐吉.训练周期理论研究述评[J].运动,2018(15):27-28+3.

[5]王峰.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体育风尚,2018(08):53.


作者简介:王梓涵,1997.05,男,汉族,四川省德阳,硕士,国家一级运动员,研究方向:足球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