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微生物检测的发展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检查微生物检测的发展前景

王豫川

绵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微生物检测是指从病人的痰、尿、血液、穿刺液(胸腹水、关节液、心包液)、脑脊液、化脓及创伤口等处获取原液,扩大培养,鉴定菌种,最终确定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药敏试验)的一整套流程。我国医疗机构常规临床微生物检测项目有7类,152项,主要包括八大类: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和支原体。微生物检测的目的是判断病人的致病机理,并帮助医生正确诊断、规范用药。微生物检测在临床检测方面具有显著意义,不仅能够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也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控预防提供依据等。

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由于培养方法成本低廉,培养基成为了常规检测中广泛使用的基本工具,是非常重要且广泛使用的微生物检测产品。而且,为适应不断提高的检测要求,全球微生物检测行业已逐渐发展出各类新型培养基。新型的培养基在传统培养基基础上,加入了特异性的酶反应底物、荧光反应底物、生化反应底物等,使目标微生物的选择、分离、鉴定能够一次性完成,如显色培养基,与传统培养基相比,显色培养基克服了传统培养基在细菌分离、鉴别、计数等过程中操作复杂、周期长的缺点。显色培养基主要有念珠菌、沙门氏、金黄色葡萄球菌、弧菌、尿道菌等各类显色培养基。
药敏检测作为微生物检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检测试剂和系统也都有了多方面发展与提升,药敏试剂能够检测的病菌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更加快速的直接药敏试剂。并且药敏试剂也已与仪器相结合,全自动药敏仪使检测更加准确便捷,自动化检测成为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另外,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及自动化仪器的应用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测的速度,由于DNA探针、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开发诊断试剂,除了增加试剂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外,也使得过去不可能或旷日费时的传染病诊断成为可能或快速的诊断。此外,与自动化分析仪器或电子技术的结合,不仅使这些精确的诊断由研究阶段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而且缩短了医疗与诊断之间的距离。
、微生物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的临床医院,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隶属检验科。一部分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医院,如上海的瑞金医院、北京301医院,微生物科被列为单独的科室,与检验科平级。这种趋势已经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接近。
微生物实验室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是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包括对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药敏结果的报告。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微生物实验室在监管和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及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微生物实验室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微生物实验室通常会直接参加对高危和特殊病例的会诊,结合病人的临床指症,提出检测方案,并跟进治疗过程。
、微生物检测产品的现状和需求
和常规医技项目(如生化、免疫)不同,微生物的检测有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标本处理和培养。只有通过培养得到的各类致病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阳性标本,才会做进一步的鉴定和药敏检测。
在欧美发达国家,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在35%左右,我们国家阳性率比较低,一般在20-30%。最主要的原因,是标本处理和培养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操作不规范。
目前,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检测产品,大部分依然以传统方法为基础,首先对标本进行预处理,根据涂片染色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点,选择适当的生化反应或者自动化仪器进行鉴定;药敏则采用纸片法或者直接上自动化仪器进行检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是手工、半自动、全自动共存,以基础微生物学方法为主,结合形态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辅助手段。这种情况在今后还将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细菌检测,检测的是细菌生长分裂的过程,在技术上无法用自动化仪器取代,尤其是标本处理和培养。
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主要在血培养和鉴定药敏。另外,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不需要培养,能够直接对标本进行检测的快速检测产品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免疫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微生物检测提供了很多辅助手段。
由于方法学的局限,临床对于微生物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提高速度、减少人工,加强准确性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另外,对于药敏结果的解释、院感控制和耐药分析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主要特点:

1、标本来源遍布全身各部位;

2、标本类型多样:液体、固体、半固体、植入体等;

3、分析前影响因素多,标本前处理、标本合格判断难度大;

4、病原体是未知的,有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5、病原体种类涵盖了微生物八大类:细菌、放线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6、对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高:检验环节多,手工操作多,特别需要经验、专业基础知识及不断的知识更新;

7、不断出现的新病原、耐药菌变异;

8、需要综合运用传统微生物学技术、基于培养的蛋白组学、非培养技术包括核酸检测、免疫学等多种技术和方法;

9、需要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人员判断检验结果与感染是否相关;

10、与临床医生持续良好的沟通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