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励理论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基于激励理论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优化

唐铭东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公司 重庆市 400000

摘要: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影响着电力生产的安全性,需加强重视。而激励理论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将其应用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当中可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因此本文将对激励理论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激励理论;电力生产;安全管理
前言:

电力企业承担着为人们提供生活生产用电的重任,而只有保障电力生产的安全性才能够减少损失,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职责意识。同时,电力企业也需要加大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力度,构建激励性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机制,优化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效果。

1.激励理论概述

1.1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理论指的是利用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实现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简单来说,激励理论就是关于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与方法。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行为后果理论与综合激励理论,其中内容激励理论涉及到了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论与成就需要理论;过程激励理论涉及到了期望理论与公平理论;行为后果理论涉及到了强化理论与归因理论1】

1.2电力企业激励理论的内容

在电力企业当中,常用的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以及期望激励。第一,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较为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工资、奖金以及津贴。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物质激励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生产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可以增强生产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通过物质奖励,可以将奖励与安全生产结合在一起,调动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安全生产深入人心。第二,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即电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职工设置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激发职工达到目标的欲望,形成期望激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的关键工作,我国也十分注重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发布了《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定》与《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等文件,对电力安全生产进行了明确规定2】。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安全生产目标,并将目标划分到每一位职工身上,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第三,精神激励。职工不仅需要物质激励,也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与享受,而精神激励就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电力企业应该为职工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多嘉奖职工,让职工感受到荣誉感。第四,期望激励。期望激励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职工完成工作目标的欲望。

2.开展以激励理论为基础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1电力生产安全管理要求高

近年来,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同时对供电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关于电力生产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例如,前几年国家发布了《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其中对电力安全事故的处置、调查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规定3】。这就说明社会各个方面都对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电力企业并没有采取科学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职工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开展电力安全生产工作。

2.2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

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加大了电力生产的压力,导致电力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与漏洞,严重影响到了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2.3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生产意识与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导致电力生产与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部分电力企业虽然制定了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细节上存在很多漏洞,也没有明确划分各个部门的责任,最终导致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

2.4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安全职责需要上传下达,但是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安全生产意识,没有透彻了解安全生产的内涵,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没有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无法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2.5违章现象较多

习惯性违章指的是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违章行为,主要包括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生产制度等,这在电力生产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部分职工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不愿意按照制度开展工作,甚至认为有些制度是错误的,就很容易出现违章操作等行为,部分新职工也会效仿这些行为。

3.基于激励理论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策略

3.1构建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电力企业若想长期保持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避免电力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就需要构建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将薪酬与职工的安全生产绩效挂钩,根据职工的职责意识、工作态度、工作情况等各个方面为职工发放工资、奖金以及绩效,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以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理念,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传统的薪酬体系不同,激励性的薪酬制度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将激励性政策应用到薪酬体系当中。电力企业应该完善安全生产激励措施,从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鼓励职工安全生产,例如设置“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隐患早发现”等奖励政策,为很少出现事故或从未出现事故的职工提供评优评先的机会。

3.2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励制度

目标激励具有重要作用,部分电力企业虽然设置了电力安全生产目标,也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机制,但是所设置的电力安全生产目标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无法激发职工完成目标的欲望,所以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生产以及职工等各方面情况设置安全生产目标,增强安全生产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一,电力企业需要保障职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企业制定目标激励制度就是为了让职工可以根据目标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所以需要保持职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避免二者之间产生冲突。第二,电力企业需要保证目标的切实可行。若想充分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就应该保证目标的可行性,若目标过大会给职工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但若目标过小又会导致职工懈怠,所以电力企业在制定目标时需要加大对目标的分析力度,例如电力企业可以设置该月每个职工都要做到完全没有违章的目标,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3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所以,电力企业应该提高对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重视程度,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首先,电力企业应当通过礼物、团建、奖金、出游等方式激励职工,在满足职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其次,电力企业需要给予职工足够的尊重与关怀,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结语: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以及期望激励等内容,而当前电力企业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当中缺乏激励手段、安全责任也没有落实到位,所以应用激励理论优化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十分有必要。为此,电力企业应该构建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励制度,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职员的安全生产理念,保障生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白彦红. 基于激励理论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优化[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 000(023):21-22.

[2]罗小玉. 基于激励理论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优化[J]. 信息记录材料, 2017, 18(012):156-157.

[3]刘立新. 基于激励理论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优化[J]. 中国科技投资, 2017, 000(03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