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校共青团工作,加强学生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做好学校共青团工作 ,加强学生管理

王改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济源 459000


摘要:高校共青团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角色,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管理及创新实践活动规划等方面都起着一定的指引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加强学校共青团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大的研究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面临的挑战着手,探索学生管理的模式创新和形式多样,从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共青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前言:在全新的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发展不仅需要保持传统课程的教学,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对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实践精神的树立,因此共青团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对学生的个人素养的提升,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共青团进行改革创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 共青团组织职能现存问题

1.1 思想教育职能作用有限

目前来说共青团在发挥其思想教育职能的作用并不明显,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认为共青团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真正的指引作用,学校共青团在开展社团活动的时候往往是流于形式,拍照片走过场的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并没有深刻讨论和解读我国的各大重要会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善和优化。很多学生反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的召开往往都是某一次进行集中的开会,对重要问题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并没有深层次地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没有得到提升。

1.2 组织服务职能有待提高

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服务能力亟需提高,无法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逐一地改善和解决,由于组织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绝大多数的活动都是草草举办,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普及宣传。另外关于服务内容方面也未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由于高校共青团的人员有限且工作压力不大,往往会使服务内容组织不够,一定时期内缺乏对社团管理活动的组织,在其他时间段内又会忽视关于高年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组织,总体而言缺乏服务意识,未能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实际的活动组织,而是为了方便或者为了应付学校上级安排的任务等,进行形式化的摆拍。

1.3 实践创新能力较弱

高校共青团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差,实践创新的理论口号大于真正的工作落实,长此以往学生对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不甚满意,难以得到高校学生的正面反馈。当上级下发关于学生管理的文件时,共青团工作者往往只是将文件原封不动地对班委会成员下发,而无视活动组织的创新性和落地性,在活动管理的实际出发缺乏创新实践的方式及表现形式,难以适应在新时代高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实行的发展需要。

2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共青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也在不断壮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共青团在内的高校自身也为迎头赶上。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导致了共青团与学生管理时代的分离,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共青团工作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创新,但是目前来说共青团工作人员仍然是遵循陈旧的管理制度和推进模式,学生方面不能有真实的工作反馈,由此对共青团的发展也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同时,社会发展的结构变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利益格局都与以往时期不同,因此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有着不同的侧重,例如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更多侧重关于技术能力的提升,只有学会一门技术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进而形成自身发展优势,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其培养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实训的现实作用,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应用,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验证其实践研究的可行性。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则应该加强其与国际先进理论知识的接触和学习,通过与所研究理论相关专家的研讨和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高校共青团则可以及时共享学术交流信息,促进学生对前沿理论的感知。

2.2 教育体制改革的变化

共青团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服务,具体做法和创新管理工作。高校共青团应明确其职能定位,充分树立起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为高校社团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就业择业信息共享等方面做出贡献,尽管目前共青团组织薄弱,角色太小,功能不齐全,但是应该利用好现有资源,以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去吸引更多力量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来。而且目前还一些共青团成员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无论从个人价值层面来讲,还是说薪资待遇水平来看,都是影响共青团成员对工作内容不满的重要因素,从而产生定位不准的困惑。而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变化使得高校对不同年级的共青团工作有着更加精细的功能定位,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管理工作来说都有着不同工作要求,低年级学生管理重点在对其社团活动的举办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年级学生则应该关注对其就业择业信息的收集和扩散,高校共青团应该设置专人与企业建立沟通,将详细的企业招聘信息等及时发布至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服务群里面,同对待业学生的就业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从而帮助学生稳定就业。

3 新时期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策探索

3.1 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和战略高度,因此共青团在开展学生管理活动的时候需要深入贯彻十九大中要求,运用交叉学科的管理经验,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形式创新化和内容多样化的改变,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将学生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单纯的走过程看形式。高校共青团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传植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等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过程中,此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和学习,坚定学生的正能量学习和理想信念的树立。

3.2 更新创新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的组织服务管理

共青团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存在一些问题,旧观念成为高校共青团作用发挥到第三位的重要原因,《决定》:高校共青团要注意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自身工作的新要求,积极研究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自身职能定位下做好工作管理,在对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关键创新技术的掌握方面进一步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观念。

3.3 发扬创新实践精神,改善学生的自主创新意愿

从目前高校共青团章程来看,创新精神强、主观能动性强的党员很少。当前大学生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传统的管理和服务理念难以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不断改进,采取多种方式行动,发挥带头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扩大学生的影响,扩大社会的影响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领域,加强工作支持和队伍建设方法论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制在人。高校共青团应带来效益,创新联盟干部的选拔成长环境,必须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有效选拔创新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自身创新精神的舞台。

结语:共青团工作的先进性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方面一定要重视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基于高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共青团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其职能定位,依据高校发展特点和工作重点,通过准确定位自身职能,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意识并发扬创新实践精神,在摸索中探讨高校共青团工作特点,增强共青团在学生管理中的影响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唐建国. 浅谈新时期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9(03):107-108.

  2. 钟彦平. 高职共青团班团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学生管理[J]. 智库时代,2020(03):64-65.

  3. 张端. 论共青团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职能定位[J]. 成人教育,2018,32(0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