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报道及其成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3

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报道及其成因研究

范佳妮 陆瑾 吴丹丹 杨晶宜 甘宇欣 冯玉娟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爆发以来,西方各媒体对中国国内疫情的关注度也明显上升,其中不乏有些失实报道和言论。深究其成因,刻板印象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如何减少跨文化交流中因刻板形象而导致的误会与歧视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本论文从理论背景、文献综述及个案分析三方面着手,采用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溯源的探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途径,期望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中追溯西方对中国刻板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及探索如何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刻板印象;成因研究;跨文化交际

  1. 引言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爆发以来,各个国家积极抗击疫情,其中中国政府已先后向世卫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支持其开展抗疫国际合作,而且向80多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还设立了20亿元人民币抗疫合作专项资金。援助对象既包括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也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和防疫能力较为薄弱的国家,还包括欧盟、非盟、东盟等国际组织。中国的这些举措得到了国际大多数国家一致的肯定。但在西方也存在一些针对中国疫情的不实报道。而这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言论之所以能被西方民众所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有关。本论文将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探讨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及原因,探究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改变此类现象的可行方法。

  1. 理论背景

2.1刻板印象的定义

“刻板印象来源于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的先前知识或先前经验,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反应。”[1]孙永春在“西方中心论视角下中国人刻板印象之分析与批判——基于近代德国哲学家的理性论述”中指出刻板印象不是时刻存在或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的需要被重新激活或赋予新的内容”。[2]外交关系中国家的构建和刻板印象密不可分,媒体的报道引导着舆论的方向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刻板化的印象致使报道通常带有主观色彩。如在新冠肺炎期间,Ins上转发的“因为中国人吃蝙蝠导致新冠病毒”的报道无疑有悖事实真相。

先前存在的对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在无形中使得有些失实报道更加容易被某些对该群体缺少正确认识的民众所接受传播,从某一方面来说刻板印象是导致失实信息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污名化’报道现象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新冠肺炎的命名过程及西方的报道,探究了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这一现象。兰州大学曾向红教授在“国际关系中的污名与污名化”一文中指出,“污名化就是污名客体被污名所建构的动态过程,污名一旦形成,无疑会对污名客体产生消极影响。”[3]污名化是解决棘手问题时常用的话语策略,以此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契合了民众头脑中的固定认知,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但却激化对他国的偏见与排斥心理,无形中给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些障碍。

2.2文献综述

匡洁在《论刻板印象与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1]探究过刻板印象与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关系,探究了国内外刻板印象形成的现状,深刻剖析了刻板印象的定义、形成及发展、功能及潜在危险,探讨了电影和刻板印象的关系,论证了电影中呈现的刻板印象会导致人们形成关于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偏见,影响国家形象。

而学者纪莉则是在《种族主义的新冠:以病为名 ——新冠肺炎的全球媒介呈现》[4]中以西方媒体将疾病污名化入手,联系其种族歧视的现象表征,从新冠肺炎报道看新种族主义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表现及其理论分析,深刻剖析西方主流媒体边缘化并构建发展中国家负面形象的现象。

学者刘开骅则是在《中国军队形象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误读及其消解策略》[5]中探究了中国军队形象在跨文化传播中媒体误读和寻求其消解方法,文中讨论了悖立的二元结构话语模式,西方媒体一方面极力渲染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另一方面宣传中国军力落后论,通过议程设置、框架选择与刻板印象的三重纠合分析了西方媒体污名化中国军队的现象,最后提出消解策略——积极回应与主动自塑的消解维面。

陈先红,江薇薇在《中国公共关系污名化的思想行为根源与形成机制研究》[6]曾从传播学和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公共关系污名化产生的根源所在;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基于信号表达的理论与实践》[7]曾从信号理论讨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大国形象塑造的方式。而目前暂未有诸多学者集中从刻板印象层面入手深究西方媒体对中国污名化报道的原因,这是本课题创新所在。此外,本项目产生于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结合疫情期间西方媒体关于此次疫情的报道,研究刻板印象这一历史存在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以小见大,以目前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疫情问题为切入点,探索刻板印象在新形势下的呈现方式,分析其原因,提出应对方式。从理性客观角度分析问题,揭示污名化背后形成原因和机制。

3.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背后成因的研究

刻板印象以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并对交流方式产生影响。本论文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为例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报道产生的原因之一——刻板印象,以及刻板印象的成因并寻找应对措施。

《纽约时报》于2020年2月17日发表的题为“To Tame Coronavirus, Mao-Style Social Control Blankets China(中国用毛式社会控制运动对抗疫情)”[8]的报道,围绕中国通过基层动员抗击疫情——向城市和农村派遣了大量的社区工作者这一主题,意指中国试图通过强制性的做法遏制疫情,认为中国这一做法是‘毛式运动’,是激进行为;乔治城大学全球卫生法专家亚历山德拉·费伦(Alexandra L. Phelan)在本文中接受采访说道:“社区级别的隔离行为是一种强制性做法,而不是公共卫生行动。”[8]通过对中国居民、居住在中国的外国民众进行采访,对上海、杭州等地的社区隔离进行调查,对中国控制疫情的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何西方媒体会认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且激进的措施,这与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给西方人留下了刻板印象密切相关。

刻板印象的成因其一为历史背景。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实力落后,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中发展举步维艰,给予西方民众的印象仍为落后不堪、停滞不前的形象;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同一历史时期,西方国家的发展比中国要先进。另外,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西方大众对中国人的负面印象居多。例如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对华裔的刻板印象呈现出显性与隐性相互交织的特征,显性之处在于对华裔的刻板化形象总是作为与美国国人的形象相对比的一个参照,这些刻板印象帮助美国人完成对“自我”的建构。隐性之处在于这些刻板印象中大多将华裔描述为素质低下的形象,无法与美国主流文化相融合,是一个无法同化和改教的异教徒,而这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作理所当然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美国大众心中。这样,华人和白人形成鲜明对比,也正迎合了美国民众所期待和想象的华人形象。其二为西方民众在西方媒体的影响下不予接收与中国相关的积极正面的报道。

除此之外,西方媒体报道的关注的重点不同也会导致民众对于报道评判的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西方民众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

例如,最近的英国驻重庆总领事史云森在重庆救下落水女孩一事引发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许多中国网民纷纷为史云森的行为点赞。然而,在一些外媒报道这件事时,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却和国内的报道不太一样。《纽约时报》在报道这件事时是这样报道的“虽然很多人对他大加赞扬,但也有评论者关注到一些事实:没有中国人跳进河去救那名女子,而且在她挣扎时,他们也几乎没有提供帮助”[9]。然而,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在史云森跳下河后,现场的中国人将救生圈抛进河里积极提供救援。由此可见,这与《纽约时报》的报道并不相符,与重点在史云森的见义勇为上面相比,《纽约时报》的重点在于没有中国人下去救助这位女子,在文章的最后它也分析了其原因之一“溺水在中国很普遍,大部分中国人不会游泳”。[9]

众所周知,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世界影响力。那么在一些并不了解中国人的西方民众读了这样一些报道和分析之后,有可能就会产生于对于中国民众的固定的一种印象——他们可能认为大部分中国人真的不会游泳并且中国人都很冷漠。久而久之,刻板印象就这样产生了。综上所述,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舆论从而误导一些不了解真相的西方民众。

总之,除了历史原因之外,从上述对于西方媒体报道的案例分析当中,可以看到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即西方媒体断章取义的一些报道。这导致在其影响下的西方民众产生了对中国的一些固定印象。这一结论也告诉我们,想要改变西方民众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中国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结语

本文从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和现代西方媒体报道中分析得出:跨文化交流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根深蒂固的定势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体在现代成为刻板印象传播和发展重要途径。刻板印象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改善刻板印象需要个人、社会媒体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个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做本国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建设者,与国际友人交往时,以客观判断代替主观臆想,以包容宽广的胸怀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社会关系。在信息时代,中方媒体要把握好机会,采取主动宣传策略,从西方人容易接受的维度出发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注重媒体公信力,注重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充分考虑中西方民众对新闻的选择性接收的特点,提高中方媒体传播能力、影响力,扩大传播范围。当出现曲解或恶意污名国家形象的舆论时,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发声指正,维护中国形象。在国家层面上,中国要时刻保持大国形象,临危不乱,既不在面对国际质疑的时候懦弱无言,也不会在他国受难时蓄意报复,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中国要继续加强中国制造,以实力和行动向世界展现一个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中国。让正能量、文明、富裕、与时俱进成为中国的新标签,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让西方民众更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匡 洁.论刻板印象与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J].电影文学.2014,22:9-10

  2. 曾向红,李琳琳.国际关系中的污名与污名化[J].国际政治科学,2020,5(03):78-111

  3. 孙永春.西方中心论视角下中国人刻板印象之分析与批判——基于近代德国哲学家的理性论述[J].学术交流,2019(08):37-45

  4. 纪莉.种族主义的新冠:以病为名 ——新冠肺炎的全球媒介呈现[J].学术研究,2020(3):9-13

  5. 刘开骅.中国军队形象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误读及其消解策略[J].现代传播,2012,34(9):14-18

  6. 陈先红,江薇薇.中国公共关系污名化的思想行为根源与形成机制研究[J].新闻界,2018(5):22-29

  7. 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基于信号表达的理论与实践[J].2020,60(3):5-18

  8. Raymond Zhong, Paul Mozur. To Tame Coronavirus, Mao-Style Social Control Blankets China [N].NYTimes,February 16, 2020, PageA1

  9.  Megan Specia. UK Diplomat Earns Praise For China River Rescue [N]. NYTimes,June11,2020,



作者简介:

1.范佳妮 (1999.4.22),女,苗族,重庆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1803班学生文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2.陆瑾,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1804班学生

3.吴丹丹,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1804班学生

4.杨晶宜,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1804班学生

5.甘宇欣,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1805班学生

6.冯玉娟:指导老师,硕士,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010656118)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