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2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

龙慧

江西客家博物院 江西 赣县 341100


摘要:客家民居建筑有鲜明的建筑个性与人文特点。客家民居在讲求实用功能的同时,也体现出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生活智慧。客家民居建筑的特征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客观上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与相对有限的物质条件下,被激发出来的创造活力,又有主观上对不同地域文化与造物技艺的积极吸纳与改造。本文针对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客家建筑;建造技艺;民俗文化;造物思想


、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人文特征

客家人采取了宗族聚居的生活模式,客家建筑以体量巨大著称。客家的民居建筑,不论其规模大小,宗祠都会设置在建筑核心的堂屋中。“祠宅合一”的模式一方面能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战乱时祠堂被毁。从平面布局上看,从最基本的厅屋、杠屋、堂横屋,到大型的排屋、土楼、围屋,客家建筑都是以正屋和宗祠为中心来向外展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广东粤东地区的围屋,以堂横屋为核心,后增半圆形围屋,端点与左右对称的横屋相接,随着人口增加不断扩建围屋,围屋最多可达五层。围屋形成的向心结构,更加突出了中心部分的正屋(即宗祠)的重要性。大型的客家建筑中会分割出多处厅堂与天井,这样的大屋被称为着“十厅九井”“九厅十八井”,除正厅属公有外,这些房间按长幼尊卑的顺序来安置各家的位置,通过建筑结构加强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以及族群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风水观念也是客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依山而建,前有半月池,后有围龙、化胎、五行石与各种形制的山墙等风水物。而在我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农业丰收是经济发展、人口繁衍的基础。有河流冲积之处,土地自然肥沃;有水源的保障,土地才能旱涝保收。客家人所注重的风水格局体现出我国古人对居住环境与水资源之间的一种朴素的智慧。在科技与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客家人所注重的这种通过各种人为努力去改造自然、化解不祥的风水观念,表现出对安居乐业、平安吉祥、子孙昌盛的强烈愿望,它作为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曾经极大地支持并鼓舞了客家人自强不息、开疆拓土的创业信念。

客家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舟车不通而商贾窒”,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故客家人要生存,必须勤于耕稼,要提高地位只能发奋读书。故客家“重贵轻富”,提倡“耕读传家”,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并积极鼓励他们走上仕途。客家旧谚云:“穷莫丢猪,富莫丢书。”“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清乾嘉年间《嘉应州志》有“士喜读书,多舌耕,虽贫穷至老,不肯辍业,近年应童子试者万余人”的记载,这正是客家人重科举、兴教育的结果。

传统客家建筑造型本身也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积极有为的精神追求。福建永定的振成楼,在结构上是中间圆楼配上左右各六间的耳房,形状如同古代官帽,楼主人通过建筑的造型来表达自己出官入宦的政治追求和为民效劳、造福百姓的愿望。而客家的石旗杆则是客家地区另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在封建时代,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者才有资格在祠堂门外竖立一根石旗杆,石旗杆由此成为身份的象征。福建南靖县张氏家庙德远堂前就傲然矗立着21根石旗杆,骄傲地向人们炫示张氏在科第和仕途上的荣耀。

福建土楼中的一些著名的嵌名联,如永定振成楼的“振纲立纪,成德达材”“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永定承启楼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永定高陂镇薰来第的“薰蒸圣代恩波远,来往儒门气象新”。这些门联无不清楚地反映出客家人禀承儒家传统,进则兼济天下,退则且耕且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志向与抱负。


、客家建筑形态中的文化诉求

正如李砚祖先生所言:“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确证着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的世界。”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物质化的表现形式,其丰富的建筑形态,一方面以独特的形式,反映出客家人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客家文化作为客家建筑的文化内核,是内在客家建筑建造技艺与造物文化稳定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时间上看,现存的客家大型民居建筑的建造时间基本在明清两代,尤以清代中晚期居多。一方面是因为到了清代中晚期,客家已经逐渐从贫瘠的山地走出,获得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随着财富的积累和人口的繁衍,赣南、闽西、粤东及台湾的客家宗族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建造大型群居建筑。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矛盾加剧,兵灾不断,盗匪横行,为谋求宗族人员与财产的安全,也需要营造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大型建筑。这些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特点鲜明的客家建筑,已成为一个时代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从空间上看,不同地域客家民居建筑体现出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地域文化特色。对目前客家较为集中的赣南、闽西、粤东北、台湾四地的客家民居建筑作一个初步的比较,不难发现,各地建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将这种差异与客家族群历史上“赣南—闽西—粤东北—海外”的发展脉络相联系,也可以看出,作为客家摇篮的赣南地区,客家建筑样式较少,以防御性极强的围屋民居为特色,建筑装饰风格上更多受到赣北地区徽派建筑风格影响;进入闽西后,客家民居建筑样式逐渐丰富,出现了围屋、土楼(方楼、圆楼)等多种形制,在建筑的防御性与居住的舒适性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广东的客家民居建筑样式最为多样,成为客家建筑的集大成者,同时还发展出结合了客家方楼的防御功能与广府地区民居建筑的分户方式的四角围龙(垅)屋,融合中外建筑语言的客家侨乡建筑等新型的客家建筑式样;相对而言,台湾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的形制、规模上并没有太多的发展,而受限于材料与工艺,台湾地区的客家民居建筑,更多地体现出对大陆地区客家建筑形制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与延续。

客家人是自外乡迁入的“异乡人”,因此“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贵”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文化诉求。为此,他们必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团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去争取生存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共同去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宋元时期,客家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滞后,如何经济而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来解决“求生存、求发展”问题,这是客家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客家建筑对功能有效性的重视,是客家建筑技艺发展的起点。客家建筑中那些防御性较强的土围子、围屋、四角围龙(垅)屋等建筑,往往出现在不同民系传统生活区域的边缘交界地带,是历史上客家移民所面临的“土客矛盾”的历史见证。围楼、土楼这样的建筑形式,客观上确实能够加强宗族的群体认同。


、结语

客家大型民居建筑非常适应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建筑形式显示出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及敬天法祖的宗族观念,体现了礼乐相济的文化精神,表现出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持守。不同地区的客家建筑都能针对所处地域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物产的特点,灵活布局,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显示了客家人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高度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砚祖.造物与文化[J].中华手工,2018(8).

作者介绍:

  龙慧(1977.8),女;籍贯:江西赣县;民族: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类;单位 :江西客家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