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4
/ 2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的应用

尹建生 时斌

桂林长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桂林市 541001



摘要:电子对抗又被称之为电子战斗或者是电子战,其具体主要指的是敌对双方围绕着电磁频谱的具体控制及使用权力所进行的战争。有关对抗的具体对象是一些在电磁频谱域中,为了获取、传输以及利用信息的电子设备以及系统,涉及的雷达、通信、导航以及精确制导等。电子对抗在军事领域一直都是热门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电子对抗实际包含的各项内容也处于一种不断拓展的状态。

关键词:雷达;电子对抗;战技指标

1中国早期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

1.1无线电通信侦听与密码破译技术

实际上无线电通信侦听与密码破译是交战双方都必然从事的电子对抗活动,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所率领的军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早在1933年6月,蒋介石在第四次针对红军的“围剿”失败之后,亲自下令要求国民党军委会电务股不仅要截获红军的无线通信信号,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破译红军的通信密码。电务股股长黄季弼不敢怠慢,立即组织全班人马执行侦听与破译任务,但结果是从未成功。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密码破译上的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上讲,红军向苏联学习编制密码,采用一次一密思想,每天都在编制新密码,虽然非常费劲,但保密效果很好。以周恩来主持我军无线电通信工作期间编制的“豪码”(周恩来化名伍豪)为例,采用“复译法”的二重作业密码体制,其优点是能够在电报中实现“同字不同码,同码不同字”,这一密码从红军时期一直沿用到1949年中国解放也没有被国民党军破译。而且红军奉行人在密码在,人亡密码亡的原则,所以红军的密码本从来就没有落入到国民党手中,国民党军通过通信侦听截获了红军电报的密文,不掌握其编码规律,一直无法破译出明文。

1.2协作侦察技术

在红军时期就针对国民党军队的通信电台开展了协作侦察的电子对抗行动。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红四方面军的侦察电台部署在川陕苏区的固定位置,在白天利用一切机会侦收国民党军队的密电并进行破译;而中央红军在白天爬雪山过草地,晚上到达宿营地之后,红四方面军的通信侦察员就将白天的侦收与破译结果汇总后立即发给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接着中央红军的侦察电台在夜间工作,继续对国民党军的无线电通信电台信号进行截获与密码破译。上述两支相隔数千公里的红军部队以接力方式相互协作,确保了对国民党军队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短波通信情报侦收。

1.3通信传输与通信对抗的一体化技术

由前述中国电子对抗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历程的回顾可知,作为电子对抗的一个重要分支,通信对抗使用的电子设备与通信传输使用的电子设备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无线电通信电台。而且那一时期的通信电台几乎全部都是短波电台,短波通信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通信距离远,几乎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点对多点的信息传输。电磁空间是一个完全开发的空间,一部短波通信电台发送的信号,处于合作状态的通信接收方可以收到此信号,处于非合作状态的第三方利用短波通信电台在满足一定的接收条件下仍然可以收到此信号;另一方面,如果处于非合作的第三方在同一个短波通信信道上发射相同频率的信号还能够实现通信干扰。由此可见,在电子对抗诞生和发展的早期,并没有专门的通信对抗电子设备,一部通信电台既可以是完成通信传输的功能,同样可以完成通信侦察与通信干扰的功能。所以在这一段时期里,通信传输与通信对抗天生就是一体化的。

2雷达电子技术应用

2.1模糊信息处理能力作用

发挥自适用技术模糊信息处理功效的作用,合理与客观的分析以及判断有关不同模糊信息的描述,通过这种方式来尽可能促使信息处理的合理与高效性得到充分保证。相对智能化信息分析功效,对于描述不同的先验信息非常有利,逐步探索与总结出与作战有关的有效信息,尽可能为作战给予更多的可靠依据和信息。模糊聚类分析能够灵活依照不同数据的隶属程度完成相关的分析工作,进而深入的了解与掌控数据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存在的重合交叉冲突,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处理工作更加的合理与科学。

2.2重新界定聚类结果

智能化电子设备要突破电子侦查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界定聚类结果相同的分析以及判断之后的结果,保证聚类方式选择的合理性,需要依照增量数据的具体条件完善好记录的相关工作,深入的了解增量聚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合理的选择最适宜的对应存储模式。在进行电子侦查的过程中,由于智能化技术所涉及的数据集数量较多,同时相关的规模也较大,因此很难实现将电子侦察划分到统一的主存储器之中,面对电子对抗的实际要求,可以发挥数据流的作用对其进行合理的区分,在有关数据处理结构联合之后,逐渐的完成对其的有效分析,逐步为聚类结果中的和理性以及科学性给予充分的保障。

2.3建模与仿真技术

在雷达对抗系统的模仿与仿真技术中,有着十分显著的互动性、动态性等方面的特点,在形成高质量的雷达电子对抗系统中,将灵活结合模型与仿真技术。客观分析雷达对抗系统模型和仿真技术的综合应用成果,推动此技术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要保证提升系统内部不同组件之间的连通性,需帮助雷达系统的网络连接确定合理的位置,并且在保证位置确定的同时,及时安装反射内存卡,并且进一步的在传输介质与光纤介质等的帮助下,逐步形成拓扑结构优化的雷达内存网,和反射内存卡之间存在联系的软件,可以有效地实现系统内所有数据的相互交换,并且相关的数据同样可以及时得到合理处理,促使数据最新性得以保证。雷达在被该系统控制运行的过程中,系统的网络可以时刻录取时钟数据,促使不通过数据获取能力逐步提升。基于此,只有保证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性,才能保证定位与追踪雷达目标的目的。

3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1认知化趋势

在电子战技术中,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认知化,尽管这一概念是最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起来的,认知无线电不仅可以有效地感知外界的环境,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在环境中得到提升,利用对传输功率、载波频率等相关参数的合理改变,促使内容状况逐渐转变为可以接收到无线信号的统计性的变化的状态,以此逐渐达到跳出时间空间界限,高效开展通信以及对频谱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认知雷达的环境的相关适应能力非常高,并且是基于认知无线电基础所逐渐发展起来,与传统雷达相比,是存在着较为显著区别的。与传统雷达不同,认知雷达在发射端方面,每一次都会灵活的依照收获的知识进行发射波形改造的,通过这种方式,逐步的实现与环境的最佳匹配,不断提升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抗杂波水平。

3.2综合射频

有关战术导弹武器之上的射频系统种类比较多元化,大体包含雷达引导、通信、导航、电子战以及敌我识别等等。要充分将共用射频孔径方式的作用发挥出来,充分解决电子对抗装备品种复杂以及数量庞大的装备体制类问题,合理地进行一体化的建设,促使其同时的形成敌我识别对抗与雷达对抗等多种功效,尽可能保证实现一机多用与多能。

4结语

在军备竞赛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用显著,并且信息战也逐渐成为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并且电子信息设备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具体的应用范围,十分有助于帮助提升国家的信息战的取胜概率。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灵活有针对性的依照装备的实际战技指标的实际需求,结合工程实现的具体能力,促使设计的相关方案变得更加优化与具体化,并且最终在众多的实践以及试验的活动基础上,促使其逐渐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葛祥,胡来招,金炜东.基于熵特征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J].电波科学学报,2005(04):30-35.

[2]刘斌,张军,鲁敏,滕书华,马燕新,张文广.激光雷达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红外,2015,45(02):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