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失能病人床椅间转移方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
/ 3

重度失能病人床椅间转移方式的探讨

李叶邦 梁春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 广西 530021




【摘 要】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于重度失能病人回归社区的床椅间转移方式,增加病人外出活动的机会。方法:由医护人员模拟重度失能病人,分软瘫组、僵硬组、强直组;选择无经验的护工与模似病人按身高比例分为相似组,矮小组;两组护工在培训前后,分别执行单人将模似病人进行床椅间转移。观察护工其转移的信心、成功率等;观察病人转移时自评是否安全及舒适;了解各群体支持率。结果:护工自评可单人执行体位转移人数培训前P<0.05,培训后P>0.05。成功转移人数培训前P<0.05,培训后P>0.05。培训前病人自评安全P<0.05;自评舒适P>0.05;培训后自评安全及舒适P>0.05。调查医护人员支持率达96.9 %,病人家属支持率达88.3%。结论: 经培训后可有效提高护工单人把重度失能病人进行床椅间转移的信心及成功率,病人感觉更安全,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支持率高。

关键词:重度失能 体位转移 安全性 支持率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预计2020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达到4600万人[1]。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日常生活指标,如5-6项做不了为重度失能。目前我国养老体系尚不完善,较多失能老人照护者为1人,受病人体型、服务技巧等因素影响,重度失能老人基本没有外出活动的机会,只能被迫卧床。据访谈失能老人照顾者普遍认为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照护效果,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家庭护理需求[2]。我们采用的单人体位转移方式,可实现1人对重度失能老人进行床椅间安全有效的转移,为重度失能老人外出活动奠定了基础,适用于居家采用,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医护人员模拟重度失能病人,分软瘫组、僵硬组,强直组,每组30人。软瘫组表现为四肢无力,无法支撑自身重量;僵硬组表现为四肢僵硬、活动严重受限,经放松后可屈膝,可支撑身体重量等;强直组表现双下肢强直过伸,不能屈曲。选择无独立转移重度失能老人的女性护工81人,排除骨科、肾脏、外伤病史。年龄45~55(50.50±4.04)岁;护龄1~3(2±)年。其中36人与病人身高、体重相差在20%以下为相似组;45人较病人身高、体重低于21%以上为矮小组。

1.2 方法

先由护工自行评估是否可自行将病人进行床椅间转移,行则开始操作,不行则终止操作。对两组护工进行单人床椅间转移操作培训。分从病床向轮椅转移、从轮椅向病床转移两部份执行。培训后将此法通过视频等方式广泛宣传、教育。

1.2.1从病床向轮椅转移 将轮椅正面向床头并与床尾平行,翘起轮椅脚踏板、刹车制动。扶病人坐于床沿靠近轮椅处,双腿下垂。软瘫组采用交叉拥抱式的方式进行,即护工一脚伸至病人双腿间纵轴后,上身紧贴环抱病人腰背部呈弓形跨站,以前脚为支撑,用力抱病人直立,以后脚为支撑将病人转至轮椅。注意固定轮椅防后滑跌倒。病人肥胖无法环抱时,可使用提拉病人裤腰带进行转移。气管切开者注意预防气切口受压。调整至轮椅于直立坐位,双脚置于脚踏板上,用“一种轮椅保护带”保护以防身体下滑。僵硬组采用引导式的方式进行,即移动前首先被动活动患者僵硬的肢体,缓解僵硬的状态后,扶病人坐于床沿,护工在病人的正前方稍下蹲,双手向前下方牵拉患者上肢至前倾约30度后上抬,引导病人站立。即模拟正常人坐-立的行动轨迹站立后,转移病人至轮椅上。强直组:护工环抱病人腰背部,两者上半身紧贴,护工用一侧膝关节正面固定病人强直僵硬的膝关节正面,以保持强直的下肢处于固定位置,用力抱起病人至直立,转身将病人转移在轮椅上。

1.2.2轮椅向病床转移 轮椅位置同前,将病人双脚放置在地,拉起脚踏板,根据病人不同状态选用拥抱式、引导式或支撑式体位转移的方式将病人从轮椅转移至床上。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工培训前后床椅间转移的情况。观察病人转移时自评是否安全、舒适;收集相关人群的支持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表1 培训前后护工进行床椅间转移情况对比

分组

n

自评可执行人数

成功执行人数

愿意执行人数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相似型

36

16

33

16

33

19

31


矮小型

45

10

37

9

37

15

37


X2

4.77

1.52

5.6

1.52

3.10

0.2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病人在床椅间转移时自评感觉对比

分组

n

自评安全

自评舒适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软瘫组

30

25

30

19

28


僵硬组

30

18

27

17

27


强直组

30

16

29

23

29


X2

6.6

3.7

2.8

1.1


P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3.1 培训后护工自行进行重度失能病人床椅间转移的信心及成功率明显提高

重度失能老人因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绝大部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陪护人员。较多重度失能老人因活动受限、陪护人力不足及未掌握转移技巧等因素,导致该类老人几乎全天卧床。如何让重度失能老人离床,其转移技术为关键。我们研究的单人体位转移方式,培训前后护工愿意执行的人数P>0.05,相似型护工、矮小型护工均想让重度失能老人离床活动,但因自我评估能力不足及缺乏技巧等因素,培训前护工自评可自行转移者P<0.05;培训后P>0.05;成功执行体位转移人数培训前P<0.05,培训后P>0.05,见表1。说明经培训后,相似型及矮小型护工对自行把重度失能病人进行床椅间转移的信心及成功率明显提高,为重度失能老人外出活动奠定了基础,适合回归社区单人照护时应用。小部分护工培训前自评不敢操作主要受病人体重、不能配合、自身评估不足、未掌握技巧等影响,经培训后能较好执行。

3.2培训后自行进行重度失能老人床椅间转移的安全性更高,得到点赞

有研究表明失能率随年龄增长不断上升[3]。而老弱病人更需居家医疗[4]。重度失能老人不管住院还是居家,其床椅间的转移基本由护工完成,如护工有信心及技巧,则部份老人有望离床外出晒晒大阳,吸吸新鲜空气,否则只能在病床上虚度余生。我们经培训后,护工对自行把重度失能病人进行床椅间转移的信心及成功率明显提高。培训前转移时病人自评安全P<0.05;自评舒适P>0.05;培训后转移时自评安全、舒适P>0.05,见表2。表明经培训后转移更安全,而舒适度则无明显差异。因此只要护工有信心,并掌握一定技巧,即可自行安全、有效的对重度失能老人进行床椅间转移,为重度失能老人外出创造条件。但在执行时仍有个别病人感觉存在风险,如表2,培训前后在转移时,经培训后稍有改善。分析其原因主要集中在高大病人身上,此类人的大腿较护工长,搬运时护工腿不能较好伸入病人身体中轴后,无法有效环抱腰背部,重心不能落在护工双肩导致。为确保体位转移的安全性,需尽量选择与患者同等身材的护工,或稍高大的护工,转移前充分评估自身能力、转移技巧后再考虑是否操作,不要盲目执行以免跌倒。调查65名医护人员,103名家属支持率分别为96.9 %、88.3%,大家一致认为该方法可节省人力,减少卧床时间,增加外出活动的机会,可愉悦心情,提高生存质量。

3.3不同组别床椅间转移的技巧

病人状态不同其需注意的技巧也不同,如软瘫组因双下肢无力支撑,身体重力作用至下滑。在搬运此类病人时要完全依靠护工的力量及技巧执行。如僵硬组可采用引导式体位转移以重塑病人坐-立的轨迹,并减轻护工的负荷,因僵硬的肢体有一定的支撑;但在转移前,需先被动活动四肢,缓解其僵硬状态后再操作安全性更高。强直组因下肢过伸,肢体摆动导致重心移位,着力点不平衡而跌倒,需注意固定强直肢体的膝关节。因此为保障病人床椅间体位转移的安全性,搬运者需全面评估病人,经过专业培训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体位转移。



参考文献


[1] 严梦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研究[J].公关世界,2021(06):14-16.

[2] 赵春艳,余晓英,杨姗姗,邵爽,杜娟.北京市失能老年人对上门医疗服务利用现状的混合方法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3):1676-1683.

[3] 宁佩,杜恩情,杜纯静,孟庆慧,吴炳义.山东省老年人失能现状及水平变动的拐点年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09):1633-1636+1664.

[4]姚能亮.中国居家医疗的服务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2):1455-1458


科研课题编号: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S2018068.

作者:

李叶邦 主管护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老年医学科 广西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