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本耐看的故事书——故事教学在历史题材道法课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历史是一本耐看的故事书—— 故事教学在历史题材道法课中的应用

罗维娜

北仑区 小港实验学校 315800

摘要:在历史题材的《道德与法制》课堂中,我们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只有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恰当地讲述,把握合理的时机切入,才能让学生的感悟更深刻,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故事教学 合适的故事 恰当地讲述 合理的时机

历史与故事向来有渊源,历史就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在历史题材的道法课中运用故事教学,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来组织教学,通过让孩子们听故事、讲故事、品故事,从而让学生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思考历史,指导当下,实现教学目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题材的道法课教学中巧用故事,使历史这本故事书更加耐看。

一、讲什么样的故事--选取合适的故事

历史题材的道法课教学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让历史成为一个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真正走近历史,走近历史人物,实现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故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达成这些目标。因此,在历史题材的道法课中实施故事教学,首先要在相应的历史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故事内容,所选取的故事要“精”、“准”、“近”。

(一)故事要“精”

历史中发生过许许多多重大的事件,如今这些事件成为了一个个真实而具有借鉴意义的故事,它们都是历史题材品德课中可供选择的教学素材。在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中,我们精选的故事要具有典型性,要选取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典型历史故事。

(二)故事要“准”
精选历史故事时,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要把握好所选事件的侧重点。每一个故事都是多元的,涉及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有所取舍。对于让学生了解哪一方面的知识,解决哪一方面的问题,获得哪一方面的体会,教师必须明确于心,对于所选故事中影响侧重点理解的内容,应该淡化或舍去。

(三)故事要“近”

虽说“距离产生美”,但只有源自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才能有效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获得感悟。因此,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选择于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故事,更要从学生自身或周围的人曾经经历的事情作为故事讲述给大家听。这样的故事与学生生活距离近,会提高学生信服度,也更有震撼力。


二、怎么讲故事--进行适当地讲述

(一)呈现方式要适合

故事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口述,可以文字呈现,可以祖辈现身说法,可以视频呈现,也可以学生表演呈现。故事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更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所以,在历史题材的道法课中运用故事教学时,我们应采用最合适的形式来呈现故事,应考虑什么样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体会、感悟,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二)挖掘故事要元分

不少老师在上历史题材的道法课时都会讲几个故事,但是每个故事却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充分挖掘,再好的素材都没有意义。我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必须围绕品德属性和本课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步步深入。

例如:在讲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个故事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进行充分挖掘。

设置的问题

设置问题的目的

问题1:你听了《辛丑条约》中的条款后,有什么感受?

通过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世界列强对中国带来的屈辱。

问题2:赔款的钱不够怎么办?从哪里想办法取得?

使学生明白国家的命运和老百姓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国家的无能,会对老百姓产生影响。

问题3:割地后,生活在那里的中国百姓会过怎样的生活?

使学生体会由于政府的无能,给了侵略者以可乘之机,致使国土流失,民不聊生。

问题4:清政府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不平等条约?能不签吗?

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这样一步步挖掘、深入,使学生深刻明白国家制度的腐朽和科技的落后,导致人民忍受屈辱,国家走向衰落。因此,一节课,准备的故事不要求很多,但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选择的故事进行充分挖掘,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讲述故事要互动

故事教学要有互动性,它不是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如果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照本宣科,其他人单调地听,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讲故事者除了要有激情,要绘声绘色,要有抑扬顿挫的音调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外,还可以在讲故事时抖一些包袱、设置一些悬念,让听故事的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听得更投入,也能更好地了解故事。


三、什么时候讲故事--把握合理的时机

故事运用的关键在于结合教学内容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只有在经过精心选择的时机引入故事,才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更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

(一)课始导入时引入

成功的新课导入,犹如一首乐曲的“引子”或一出戏剧的“序幕”,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这无疑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采用学生爱听、想听的故事进行导入,能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第三单元《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课时,我以一个“票证”的故事引入新课,设计如下:

从“票证”说起一一回忆过去:

1、图片(或实物)展示布票、油票、粮票、肉票,让学生猜猜它们有什么用?

2、回到改革开放前,看看当时老百姓的生活。

3、听《买肉的故事》。

4、说说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你的感受。

5、小结:在那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年代,人们的生产、消费都是有计划的。原因是商品紧缺,不得不限量供应。

6、讨论: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这样好吗?为什么?

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岁月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很难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开头以《买肉的故事》引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课中突破难点时引入

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只是“遥远而美丽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这是难点所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哪个环节学生可能会有难度,并在此引入故事,进而突破难点。

例如:仍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例,考虑到学生实际,我认为学生在初步了解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时会有难度。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选择了《小岗村的变化》这个故事:

1、师讲述小岗村改革前的情况(农民干活要服从生产队长的安排,大家一起劳动,记一样的工分,分同样多的粮食……)

2、议一议:这种劳动和收益分配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

3、师讲述小岗村改革后的变化(1978年底,小岗村开始了改革,以家庭为单位对集体土地进行了“承包” ……)

4、说一说:小岗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5、想一想:这种改革为什么能使粮食产量猛增?

这个故事让抽象的经济体制改革变得具体、形象,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总之,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用故事述说历史的足迹,引导学生走近历史长河,亲近历史人物,让历史成为一个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参考资料:
1、《中小学研究》
2、《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