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倡导中国古典文学必要性研究

/ 2

关于倡导中国古典文学必要性研究

覃春杰 1 赵志鹏 2 张璟 3

  1. 华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华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3.华北理工大学 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 【摘要】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推崇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迎来了新春天。而这其中也有不一样的声音,认为中国古典文学臃肿复杂,表达不清晰直白,难以适用当代社会发展。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大众所期望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就此开展调查研究。

【关键词】古典文学;中华文化;发展必要性


一、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指自先秦时期到清末年间的中国文学,按文学史的习惯,可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先秦文学中以《诗经》中国文学的起点,又有记录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景的诸子散文,还有浪漫主义代表作《楚辞》,一部部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盛况,映射出先秦时期的文学习惯和风格。秦汉文学以汉赋为代表,是汉朝时期出现的具有韵节的散文,汉赋最大的特点就是字数较多,入文先铺陈,并具有音韵节奏,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产物。魏晋时期起,文学成为一个独立分支,得到迅速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文学发展到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境况,尤其到唐朝时期,在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文学发展达到了历史顶峰。宋朝时期以词成就最高,次之为散文。元朝以元曲为新型文学形式而得到发展。明清朝时期,文学趋于平民化。

二、古典文学氛围

中国古典文学元素在当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包括以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学被广泛运用在教育、娱乐、商业等并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古典文学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修身养性、抒情记事的重要途径。不仅是文学得到了新发展,其他古典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生趋势,包括古典服饰、古典乐器在内的其他古典文化都得到了新生。

三、政策支持

一方面,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中国古典文化被多次提出要增加在各阶段学生的教育方案中的比例,一者,要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就要坚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将中国古典文化遗漏,不断继承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二者,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很多人对西方文化的重视程度要会高于中华古典文化,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会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果文化素养根深蒂固后,会对思维方式造成极大改变,对国家稳定和发展对带来很大冲击。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国际大国角色,在很多国际场合的发言也尤为重要。而中国发言也越发重视中华古典文化元素,在很多外交场合,中国代表引经据典,充分引用成语、典故、事例等,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另很多西方国家瞠目结舌一头雾水,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国际交流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文化也传播到其他很多国家并得到很高重视,在很多西方国家教学体系中都加入了中华古典文化元素,甚至有很多地区都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堂,很多西方家庭也愿意将子女送入中华传统文化学堂学习中华古典文化。中华古典文化在国际间的地位日益提高,受重视的程度也日益提高。

五、现状调查研究

1.数据调查方法

一方面通过线上利用各市、县、区的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多种渠道发布问卷,利用线上优势减小地域影响;另一方面,选取大学周边、办公楼周边、商业广场、公园等人员聚集地和中小学周边、少年宫周边等学生聚集地进行线下问卷调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选取尽量保持均衡,对于调查结果,线上调查随机抽取70%,线下问卷抽取80%,以此进行综合整理评估并得出最终结果,此方式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线上信息虚假性问题以及线下地点选取有限而产生的答卷人员居住地集中或某学校教育体系影响周边群众思维等问题。

六、研究结论

1.调查结论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来看,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倡导持支持态度,有很少一部分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不太了解,有极少数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倡导采取不推荐或保留态度,但究其原因,是考虑到教育体系的改变对学生的带来的影响会较大。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全面性和针对性分析,我们能得出,其实绝大多数人对中国古典文学还是比较向往的,很大一部分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极其热爱,而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文学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是历经磨难仍没有被淘汰的文化积淀,其中所蕴含的不仅是岁月,还有古代人们对文学的不懈琢磨和钻研,对文学的崇尚。而对于极少数不推荐或保留态度的人群来说,所考虑的也不无道理,对于如今的教育体系来讲,中国古典文学的倡导应当进行,但切不可急功近利,一旦教育体系更改过快,对当代学生的打击会尤为重大,所带来的压力也会较大,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对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朝代、一个民族兴旺时,文学会得到极大的繁荣,这时候的文学是积极的、高昂的,而一个朝代衰败时,这时候的文学是低沉的,是属于少数人的文学,而如果一个朝代的文学被湮没,那这个朝代也将离开历史的舞台。文学的兴衰,从某个角度也能映射出一个朝代的兴衰。、

2.对策建议

在古典文学的倡导过程中,要切忌急功近利,要稳步向前,在更改教育体系前要先从思想角度进行引导,让人们接触到古典文学,一步步了解古典文学,领会古典文学的巨大魅力,才会对古典文学的倡导进行支持。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应学习不同的文学,对于少年时期应学习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文学,这样能在学习中提高兴趣,打好基础,种下古典文学的种子。对青年时期人群,应学习爱国爱民和历史兴衰的古典文学,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艰苦历程和不懈努力,在青年时期种下爱国的种子。在中年时期,应引导学习修身齐家报国的文学,学习小家为大家的思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士云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自古典文学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唯有继承发扬才能不将中华几千年文化断送。



参考文献

  1. 李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性思考——基于“四大名著”海外传播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147-148.

  2. 邢立平.挖掘古典文学之美 提升校本教材效能[J].新天地:开拓教育新天地,2011(12):183-184.

  3. 赵红卫. 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实践意义浅论[J]. 中国成人教育,2013(4):136-138.

  4. 李江华. 传承古典文学精神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之实践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2018(15):209. DOI:10.3969/j.issn.2096-0603.2018.15.351.

  5. 马昕. 时代使命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编委会”综述[J]. 文学遗产,2017(5):189-190.

  6. 左慧青. 人文精神的传承-浅析大学语文中古典文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183-185.

  7. 李连霞,王加鑫. 好风凭借力 古韵流四方-试论大众传媒下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J]. 语文建设,2014(1):2.

  8. 卫芳. 传承古典文学精髓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生[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9(4):114-117. DOI:10.3969/j.issn.1672-2663.2011.04.027.

  9. 马晓东. 传承古典文学精神构建当代和谐社会[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9-71. DOI:10.3969/j.issn.1008-3898.2008.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