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藏药丸剂制备工艺促进藏药制剂标准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3

探讨藏药丸剂制备工艺促进藏药制剂标准化

尕藏加 王盟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四川康定 626000)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丸剂生产技术,提高其质量和合格率,优化生产工艺。方法:通过藏药丸剂制剂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因素进行分析,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从生产适应性角度提出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的措施。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藏药炮制以及藏药临床应用所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结果:分析了对藏药制剂质量可能影响因素及控制质量现状,探讨藏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改善途径及新方法,有助于提高藏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和摸式的转变,以保证制剂的安全并有效及质量可控。为今后更好地开发改进藏药丸剂制备提供了参考。结论:从与藏药丸剂质量问题相关的关键检验项目出发,提出了加强制丸、干燥、灭菌等环节关键设备与技术方法的生产适应性研究思路与解决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水丸的起源、特点及其现代制剂工艺应用,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发改进藏药丸剂制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探讨藏药丸剂 制备工艺 制剂 标准化

藏药的传统剂型使用至今已有3800多年历史,剂型作为药物发挥作用的直接载体,充分显示了藏医药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适用性。藏药制剂从传统的汤、散、丸、膏、酥油剂、煅制剂、浸膏剂、药酒等发展到现在的片剂、胶囊、颗粒剂等制剂,在剂型方面有很大的改进。临床上剂型的选择是由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所决定的,自然其功效以及服用方法也大不一样,其中以丸剂的应用最为广泛。为了适应现代医药水平的发展,对传统藏药丸剂进行机型改造、研究新的生产工艺、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是传统藏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课题,也是藏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1]

本文就其藏药丸剂的本草考证与其制备工艺方面的技术改进开展综述。

1 藏药丸剂的本草考证

藏药丸剂必须遵循藏医药的理论体系,突出藏医药的特点,在藏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独特疗效的药物,首选丸剂。

1.1 藏药丸剂的理论基础

丸剂是藏药传统剂型之一。早期医籍《月王药珍》、《四部医典·后序本》都有专章记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藏药丸剂是在散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散剂的多种优点;同时,与其他剂型相比,便于吞服,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等优点。“须事先磨碎,才能入方剂。”、“为了提高药效,散剂用药必须研细如粉。”、“无药引诸剂湿捣烂如泥。既细揉制犹如小豆粒。毒性为主其丸宜极小。若配蜂蜜等药引者不需稀释,以能制成丸剂为宜,大小各异,或如小豆。小丸吞服,大丸嚼服或泡服之宜”[2]

1.2 藏药丸剂的特色

根据藏药材的六味、八性及十七效理论配伍而组成,经过制剂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固定给药形式,其服用后在胃肠道中溶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故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疑难病症。藏药丸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有大毒或者贵重药物宜制成丸剂使用,藏药丸剂制法简单,疗效较好,受到了生产厂家和患者的欢迎。藏药丸剂制备时,根据药粉性质,气味等可将药粉分层泛入丸内,掩盖不良气味,防止芳香成分挥发损失;也可将速效成分泛于外层,缓释部分泛于内层,达到长效目的。

1.3 藏药丸剂的发展

随着现代人对药品的需求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以往注重药物疗效的基础上,人们对现代药品的生产、储存、携带、药物口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藏药丸剂在继承藏药传统配方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开始采用粉碎、灭菌、制丸、干燥、包装等现代制药设备,应用现代化的检验方法,改进了传统藏药丸剂制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对藏药丸剂有关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在不同程度已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进行了剂型改进研究工作,有很多新的进展。

2 藏药丸剂生产工艺改进思路

藏药丸剂生产多采用泛制法制备的水丸最为典型,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0108丸剂有关规定,通过理论及实践经验分析,藏药丸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对水分、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等关键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与药材炮制工艺、灭菌、粉细度、制丸、干燥等环节的规范操密切相关。藏药丸剂在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短板,制约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藏药丸剂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亟需突破的共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藏药丸剂的规范生产,只有在继承传统核心工艺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制备环节关键设备与技术方法的生产适应性研究,才能提高其品种的质量合格率[3]。笔者现根据《四部医典》等藏医药权威经典理论,结合传统藏药丸剂制备工艺和个人点滴经验,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藏药丸剂质量控制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将通过藏药原药材炮制、灭菌、粉碎、起模、成型、包衣、干燥等阶段的规范,解决思路进行探讨。

6108da14b0700_html_5a02740da9d8e9f5.gif6108da14b0700_html_5a02740da9d8e9f5.gif6108da14b0700_html_1d90e44a74aa0ab4.gif6108da14b0700_html_88406d50b80311f7.gif6108da14b0700_html_27457b15161b3a41.gif

6108da14b0700_html_49f777b411c50782.gif 材料炮制 净药材 细粉 混合 泛丸

6108da14b0700_html_cef6eb56bc56234.gif6108da14b0700_html_754ed1b21015b563.gif6108da14b0700_html_b09554d9fa126df3.gif

成型 干燥 包装 成品 检验

图1藏药丸剂制备工艺流程:

2.1 炮制

根据《四部医典》记载,藏药的采集加工应做到“适地采集,适时采集,干燥拣选,分清陈旧,炮制去毒,调伏增效,适当配制”等工序步骤。按照临床治疗和配制的需求,对藏药进行规范的炮制技术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之外,藏药材特色炮制技术来除菌,能够从源头控制藏药材原料污染,降低微生物限度。

2.2 灭菌

除了藏药材特色炮制技术来除菌之外,目前藏药丸剂制剂生产企业采用的有化学灭菌、流通蒸汽灭菌(过热蒸汽瞬时灭菌技术等)、微波快速干燥灭菌等方法。其中,过热蒸汽瞬时灭菌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法,Ultrahightemperatureshorttime,UHTST)采用专门的多功能湿热蒸汽灭菌设备,用温度为130~160℃的过热蒸汽喷射于需灭菌的药材粗粉或颗粒及饮片内,在数秒钟完成灭菌操作,可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耐热性强的芽孢细菌,对藏药材热敏性、挥发性成分的破坏较少。此法的特点是既可杀灭微生物,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成分的破坏。粉粒体杀菌装置、动态蒸汽粉粒灭菌设备也属于此类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的范畴,灭菌后药粉松散不结块,药粉水分含量≤5%,药粉不变色,是适用于藏药丸剂的先进灭菌技术之一[3-4]

2.3 粉碎

首先将藏药材净制、炮制处理后采取适宜方法粉碎,过筛、混合制得药物均匀细粉,为达到制备水丸的质量标准,药粉应过100-120目号的筛,《中药药剂学》规定药粉需要过6—7号筛,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供制丸剂用的药粉应为细粉或最细粉,用最细粉泛丸,泛出的丸粒表面细腻光滑圆整。若药粉细度不够,则泛成的丸粒表面

粗糙有花斑和纤维毛,且不易成型。

2.4 起摸

起模是泛丸成型的基础,取药物细粉,用蒸馏水于包衣机中起摸,按起模用粉量的计算公式[5]6108da14b0700_html_530bbb6b8d932859.gif6108da14b0700_html_29f3fc2a229a4314.gif 式中6108da14b0700_html_62e0a5f72f51713d.gif 为100粒此药品标准丸子的重量,6108da14b0700_html_482fb75a2292fe97.gif 为100粒此丸的起模用粉量(一般以0.625g),6108da14b0700_html_ba3a82b480577757.gif 为此药粉总量,6108da14b0700_html_50b8d1f25ea315fa.gif 则为计算取用的起模用粉量。上水药粉要匀,开始的起模阶段,用水用粉量少。泛至丸粒过筛,弃去最大及最小,取过选中目筛丸粒,余者弃去。再将不规则的颗粒通过泛丸匾作圆周运动泛制圆形母核,取出过筛,选取大小一致的小丸粒即得。

2.5 成型

将已经筛选均匀的模子,逐渐加大至接近成品的操作,泛丸成型注意转速和加水加粉的时间间隔,一般采用加粉一次加水两次的原则,喷雾加水可使丸粒表面润湿均匀,均匀散布加粉和于锅底加粉可使小丸充分粘附药粉,缩小粒度差,获得成品圆整度好。为了保持药丸的均匀和圆整度,在泛制水丸的初期阶段,洒水、加粉量均宜少,随着药粒的增大,相应的加水,加粉量可增大,如锅中最大丸已接近成型,而小丸太小且量较大时,可以将大丸先筛出,等锅内小丸增至与筛出大丸相当时,再将大丸倒人锅中一起加工至成型。这样,一般可以使加工出来的水丸均匀一致[6]。据测试数据分析,快法泛丸比慢性泛丸溶散时限一般要缩短10~15min。

2.6 包衣

包衣可解决药物特殊气味或丸粒表面粗糙等问题,包衣工艺中的盖面方法有干粉盖面、清水盖面和清浆盖面,其中清浆盖面丸粒表面光滑、圆整、紧密,效果较其他两种方法好[7]。可以使水丸的光亮度得以提高,提升水丸质量,包衣后丸粒色泽一致,光亮美观,味甜易吞服。

2.7 干燥:

泛制的丸粒因含水量高,湿度较大,成型、包衣后应及时干燥。若丸药含有芳香挥发性成分,或遇热易破碎成分,或水丸高温易溢于丸剂表面而产生花斑,应控制在60摄氏度以下干燥。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烘干温度,切不可用高温(75℃以上)干燥,宜采用间歇干燥方法,其其干燥程序应特别注意,要先低温,后高温,先晾至半干时,再加温的方法,这样烘干的水丸,其内外疏松程度一致,既不易焦化,又易于溶散[8]。将丸剂水分达到内控标准为合格的半成品或成品。

3讨论

鉴于以上影响藏药丸剂生产环节的因素,造成共性问题——水分、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不合格。所以我们应根据处方中药材本身的性质探讨出制备水丸的新方法,对影响质量的因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寻找主要影响因素, 将通过调节参数指导生产,规范制备工艺,不断地提高质量控制以适应现代化藏医药发展。使传统藏药丸剂的质量达到可控、稳定、有效,满足藏医临床对丸剂的要求,这样必将有利于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巩固藏医药的社会地位。值得借鉴学习。

4 结语

综上, 藏药丸剂由于入药原料制作工艺、服用方法上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生产工艺技术。藏药丸剂在遵循传统的生产工艺的同时合理的应用先进的制药技术与制药设备、规范操作,主动控制丸剂制备操作过程,将泛丸经验具体量化,提高制备操作成功率,这对藏药丸剂的发展前景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藏药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0.

[2]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马世林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0.

[3]旺多,赵永强,赖先荣.藏药固体制剂生产存在的共性技术难题与对策Δ中药视窗.2013.35.28

[4]陈远华.湿热蒸汽灭菌设备的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08(32):47.

[5]傅超美.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8-01.

[6]何栋.水丸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临床合理用药,2010,7(3,13)

[7]张利华,易东阳.中药制剂技术[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32.

[8]潘淑明.中药水丸溶散时限的影响因素.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6(91)


本文系四川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藏药制剂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9YFS0528)阶段性成果。